新课标统领学科改革新教材适应学生发展

  2009-05-01 14:41:03  
新课标统领学科改革新教材适应学生发展 上海“二期课改”课程改革与新教材走向(探索版) 上海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自1998年启动后,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行动纲领(研究报告)》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及各学科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新课标统领学科改革新教材适应学生发展

     上海“二期课改”课程改革与新教材走向(探索版)      上海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自1998年启动后,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行动纲领(研究报告)》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试行)》。这些重要文件,对学科改革的内容、进程和举措,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有的十几易其稿,现在日臻完善。      同时,按“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原则,每年推出一批新教材,到目前已完成编写总量的75%,分别在179所中小幼课改研究基地学校试验。在经过试验的新教材中,有17门学科共26套教材已编写完成,进入评价与修改阶段。      二次革新  期待成效  课程攻坚  改变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对学校教育所做出的法规文本,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是教材编写原则、审查教材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和考试评价实施的主要依据。      各学习领域的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堂及社会实践学习的最基本的门类,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办学的方针和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而言,各种课程都是学习资源,是丰富学习经历的途径。      教材是最常见的课程载体。教材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重大变化。呈现内容与社会的进步需求和人的文明发展相贴近,表现形式与运用现代技术相协调,是新教材的特点。      学科改革亮点      改变:学科本位偏向      突出:课程基础功能      降低:单一学术要求      加强:课程有机整合      中小学教育以接受前人的文化知识,并由此奠定扎实基础而成为传统特色。然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爆炸”层出不穷,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观念和单科突进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二期课改”寻找的是一条新的课程设计思路,突出学科的基础功能,降低学术的要求,按学习领域进行全面整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就是不断深化改革,接近教育规律的过程。由此,也出现了各学科改革的亮点。      语、数、外学科:降低基础门槛减负增效合适      ——增强体验,听说读写有机交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期课改”重新审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降低知识掌握的难度。      ——不求汉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求随文了解适度、有用的汉语言知识;      ——以语言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探求为语文学习的基础;      ——一、二年级累计识字量降低到2000个,只要求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认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三个学段的学习重点:小学以尽早进入阅读为重点,初中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高中以进入理性思考为重点。同时提出要改变“低效”现象,将学生从繁琐的分析和训练中解放出来,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提高为标志,增强对作品和生活的体验,听说读写整合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削枝强杆”,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而有区别的数学。      数学课程注重对学生数量观和逻辑性、想像力等品质培养,强调“内容精要”和“结构简明”。对基本内容重新进行审视,使共同学习的内容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的,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为体现降低共同基础,这次修订在“降”和“调”上有一定体现,如小学“负整数四则运算”移到初中,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和“圆”中的部分内容等改为指定拓展;高中在基本内容和指定拓展中去掉了“导数及其应用”和“定积分”等。同时,关注学生数学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增加学习的选择性。      ——抓住“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有层次地帮助学生达到一门外语基础过关。      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中小学外语教学,基于对以往“聋、哑外语”的教学反思,从提高课堂成效和语言交际的游戏活动开始,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学用结合,把外语学活,通过中小学12年外语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交流或交际需要,实现不同层次的基础过关。      “不同层次基础过关”主要体现:明确共同基础目标,核心词汇量从5000个降到3000个(小学500个,初中到1600个),作为毕业要求;拓展词汇1500个,上不封顶。实施目标、评价依据的等级制度,分6级,允许学生有区别达标。      (经典提要:强调宽泛、扎实的共同基础,但不求繁琐的过深内容;让学生从学知识转向用知识学会做人、处事。)      社会科学类学科:强调感悟实践弘扬民族精神      ——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在融入生活与社会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与品德。      经过整合的《品德与社会》,以及《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作为显性的德育课程的基本载体,注重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融心理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为一体,利用多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完善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其作为社会人的人格素养。      ——在上下五千年中寻找文化根基,以文明史为主线,重构《历史》课程。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外文明史的比较中感知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价值;着重让学生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思想,以及“论从史来、史论结合”的思维准则,体验历史的认识过程,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领会什么是历史,怎样学习历史,明白“以史为鉴”的意义。      ——从景观切入、以案例为载体,化难为简,重点培养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      《地理》课程的数理计算和“方志”模式影响下的“地理八股”学习,令学生学而生畏,学而生厌。“二期课改”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使地理课程面貌和内涵都有较大变化,注重从景观切入来学习地理,用具体案例为学习载体,突出地理学习的方法,以及人地关系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整合既有的知识与经验,围绕人类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学习主题,构建社会综合课程。      新版《社会》,不是去着意建构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定的主题模块,进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方式的学习和联系社会实践的学习;《社会》课程丰满学生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经典提要: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架构,在贯彻提升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前提下,通过整合,体现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科技类学科:加强科学探究注重人文精神      ——在“科学学习领域”的思想下,加强《自然》、《科学》综合课程的学科建设。      科学学习领域,综合课程的设置达到8年,占2/3的时间,这是很大变化。小学《自然》以“科学启蒙”为定位,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为模块,注重面向学生生活的科技实践活动。初中《科学》以“科学入门”为定位,按照“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元,围绕“科学探究”的核心,进行分主题的建构。高中《科学》是在四年分科基础上的综合,挖掘科学的内涵,与社会、技术的联系即STS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培养,使12年科学教育得到一个提升。      ——改善科学认知途径,强调与信息技术整合,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建设新的物理学科。      中学《物理》,其主要突破口在于学习方式的全面优化。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基于数字化信息系统即“DIS”实验,以探究为主线,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基础,以问题讨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为载体,增大探究容量,突出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效益。      ——引入“绿色化学”思想,建立“优化基础”、“加强应用”、“注重探究”的化学新课程。      《化学》课程将化学科学同社会与技术相联系,设计“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等主题组织内容,带领学生走进“绿色化学”的科学殿堂,使之有了学科的“亲和力”。      ——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核心,从《生物》走向《生命科学》,重塑学科的课程价值。      围绕以生命为核心的科学观,突出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结合上海城市特点,从城市生态系统出发,将人体平衡与调控和身心的健康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上。同时,以生命活动的本质为主题,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意义。      ——在提高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目标下,加强与社会需求和科学的联系,优化技术学习环境,改革技术领域课程。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两门学科,提倡从任务或需求出发,加强应用,通过多元整合等重构课程。《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模块组合,以任务驱动、选择学习为基本特征,主张从学技术、用技术到与技术一起学,主张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劳动技术》课程以通用技术为主线,以通过“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经典提要:科学学习领域的探究标准,以“做、想、说”为操作性通则要求,改变课程实施的传统模式。)      体、艺类学科:强化体验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以健身育人为主旨,集健身、健心、健智、健美于一体,建立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体育与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身》课程,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从身体、能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入手,为学生终身健身打造基础;在课程设计上,采用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立体架构模式,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注重加强民间民族体育、改造运动项目和引进新型体育健身项目并举,为学生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培养健身兴趣和提高健身能力服务。      ——重在兴趣激发,贯穿音乐审美,提倡听、动结合,体验音乐魅力,使音乐课程变得人见人爱。      《音乐》课程的特色在于回归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上,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通过“听、动、演、赏、创”等环节,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递进,音乐思维不断发展,音乐情感螺旋上升。音乐课程建设在整合和发掘民间和民族音乐文化上,也有突破。      ——鼓励开展造型想象,允许运用不同材料和手段,新的美术课程为学生搭建创造平台。      《美术》课程的改革,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注意把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造型要素的构成规律有机融入丰富多彩、愉快有趣的美术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充分发展想像力,开展形象思维,使学生真切体验和感悟各种图形、图像,熟悉美术材料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引入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各种创造的成功和乐趣。      ——在民间艺术、民族艺术、世界艺术的海洋中畅游,鼓励个性发展的艺术新课程。      走向综合性、选择性的《艺术》,是一门新课程,在中小学七年分科基础上设置,以基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艺术本体内容的艺术范例为载体,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范例设计分别从源于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与自然景象的艺术表现,到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提升学生和谐发展的艺术素养,完善学生人格。      (经典提要:体育与艺术,是现代文明人发展的“两翼”。这类课程,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起到体力支撑和情感优化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      教材出新特点      从“圣经”变为“资源”      从“单一”变为“多元”      从“平面”走向“立体”      从“教学”走向“学教”      教材,一般是指“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教科书,主要由正文、例题、训练作业等组成。到后来,教材含义有了拓展,将教学参考资料、教具、学生练习册、学具等指导与帮助教和学的材料统统算作教材的组成。教材阵营扩大,供教学的材料也丰富了。      前人曾经没有看重教材,因为一旦为师,有责任根据课程的设计要求自己来选编教材,所以,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材执教。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学习的基本资源,而不是“圣经”;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是还教材的本来面貌。“二期课改”的教材,又有新的发展。      重建体系结构——淡化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基础中的重点,设计主题性单元知识模块,允许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既有预设性的“学习内容”,还有开放性的“资料集锦”,更有指导性的“实践活动”、“问题探究”案例,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学自然等教材)      丰富呈现形式——“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彩色套印,让教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习心理,这是各学科新教材版式的共同特点;“栏目新颖”,不少新教材传统栏目得到改造,并增加“信息库”、“拓展视野”等新栏目;“文本与电子的一体化”,在印刷文本的基础上,同时有光盘、网站(网页)等的配套。      (生命科学、地理等教材)      改造训练系统——适当淡化中小学训练模式的学术性和“学究气”,使训练呈现生活化、情趣化、探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设计训练习题,联系多种生活与学习经历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在情景资料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和讨论,不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追求让学生有兴趣有创意地参与训练,巩固基础。      (小学自然、高中数学等教材)      整合多种资源——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进新教材,让学生在社会的真实情景或科学技术的虚拟情景中学习课程。“二期课改”新教材为改变课堂学习环境创造了新思路。在许多学科的新教材中,有了科技馆、博物馆等内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