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培养应试能力的误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

  2009-05-01 14:27:39  
走出培养应试能力的误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理论和实践却往往发生龃龉。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 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走出培养应试能力的误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理论和实践却往往发生龃龉。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 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也将“阅读、写作、听说”确定为能力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学无疑要服从大纲的这一指挥。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应试教育尚未真正让位于素质教育的现实,这 就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作法四处蔓 延,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排挤,而代之以旨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于是,便有了 题海战术和五花八门的测试训练,也便有了猜题、押题之风的盛行。这种现象如发生在一般的语文教师身上, 倒也不足为怪,但读了魏书生同志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2期上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文,顿 感大惑不解。
    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魏书生同志把应试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 仅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分为出题、答题、评卷、补考、总结五个环节),而且一一落到实处。文中写道:“15 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 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如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自然不失为一种有 效的途径,但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将大量的本应 让学生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时间耗费在出题、做题上,实在是舍本逐末。而魏书生同志单是用于学生出 题的时间就几乎占了全学期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每周5课时计算)。如文中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 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如 果加上答题、评卷、补考、总结所用去的时间,称之为以考代学决不为过。诚然,这种做法会给学生应付统考 乃至中考、高考带来好处,且不说他们在出题、答题、评卷等过程中复习到了将要在决定命运的考卷上见面的 语文知识,如果某个学生在出题时押对一道大考试题,其考卷上的分数就会立即上升,押对的愈多,上升的幅 度便愈大。也许是尝到了这个甜头,魏书生同志在每次市、校统考之后,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 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 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要予以奖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究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何方?据魏书生同 志介绍,有个学生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可以想见,该生在这次统考中的成绩定然名 列前茅,但通过押题换来的高分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如果该生下一次未能押到试题或押中甚少,情况又 会怎样呢?因此,魏书生同志所着力培养的应试能力,并非学生真正需要并能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而只能是 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误导。
    笔者丝毫不想否认,适当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悉各种不同的题型, 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等,无疑对提高正式考试的成绩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之所在,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那么,他就不会 被考试所吓倒,更不须为应付考试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要教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教 ,学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学,高考的事尽可以彼此都不放在心上,临到考期,应届学生跑去考就是了。如果 毕业班要特别繁忙紧张,另外钻研一套复习资料,这就好像平时的教学是不怎么管用的了。”(《答曾仲珊》 )叶老的这番话的确发人深思。语文教学如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境界,应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再看看语文 教学大纲,在其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中,没有一项属于应试能力的训练。可见,“应试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语 文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而是服从应试教育需要的无奈之举。
    魏书生同志尽管将老师出题考学生变成了学生出题考学生,但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把学生禁锢在“题 海”之中而已,其训练效果必须也只能通过分数来检验。正因为如此,魏书生同志在展示其教学改革的成就时 ,除了列举考试佳绩,似乎再没有其他的佐证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应该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他的这种 “改革”并未减轻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沉重压力,他在不知不觉中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能力”的提出及其主宰教学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考分仍是当前评价学生成 绩好坏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从主观上看,乃是因为教师没有勇气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即便 像魏书生同志这样蜚声海内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无法抗拒这种强大的压力。同时还应该看到,以提高升学率为 目的的应试训练得以蔓延,也是追求“短期效应”的不良倾向在教学领域中的反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为培 养应试能力所付出的心血,确在某些学生的考分上得到了回报,但是这种作法是以牺牲学生应具备的读、写、 听、说能力为代价的,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必然造成“高分低能”(对厌学者来说则是低分低能)的 恶果。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惩罚。
    从魏书生同志教改实践中的偏差不难看出,我们现在冠以各种名目的改革,很难说是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 质教育的改革。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改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我们在对魏书生同志的教改成就津 津乐道之时,却又不无遗憾的发现,这位年轻的教育家所进行的探索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在育 人方面),但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毋庸置疑,魏书生同志是中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帜,但我们在研究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教改思路,借 鉴其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辩证法,我们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作法,窃以 为不值得大加赞赏,更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