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2009-05-01 14:27:37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摘要 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 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 时,文章还探索了加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刍议

    摘要 文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 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 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育;文学性
    * * *
    说来也怪,中学语文这一学科,现在竟然成了不受一些人欢迎的学科,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提不起他 们的兴趣、学起来没劲,甚至一些语文教师也觉得教起来没有意思。
    内容丰富多采,以形象见长的语文学科为什么竟然使他们觉得索然寡味,以至受到他们的冷落呢?原因固 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教材选编上的严重失误。其一,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导 致课文的选用和知识短文的安排全部服从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一些文字粗糙的文章,从实用角度而 被选中;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即使选用了,也只是被看作是语文训练的工具,不是从进行语文教育、塑造人的 角度出发。其二,重普通文轻文学作品。为了训练需要,大量选用普通文,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不见了,初中 教材尚好一些,高中教材尤为严重。仅以高中第五册为例,就选编了两个应用文单元,共6篇课文,占全册课文 总量的25%;仅选录了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警察和赞美诗》),还只是个自读篇目。许多优秀的名家名篇,不 能登上中学语文的“大雅之堂”。据统计,高中六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仅占11篇,不到总量的8%,象 雨果、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学生只能从教材注解中知道他 们的名字,有的连注解也未提到过。前些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可见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 的《穷人的专利权》、果戈理的《泼留希金》、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节选),现在这些作品也都在教 材中销声匿迹了。其三,选文重政治标准轻艺术标准。为了让选文在政治上无可挑剔,领袖文章和一些政治性 很强的文章占了很大比例,仅领袖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就占了10篇。
    其次,表现在升学考试试题设计上的偏颇。从试题类型比例看,检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多, 检测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试题少,前些年检测的文学常识类题目,近些年显著减少。再看阅读选文,试卷中的 许多现代文和文言文不重文采,如1990年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选文是三个人学习文言文的发言,枯燥无味。1994 年文言文阅读选文是选自《宋书·孝义传》,更是语言晦涩,乏味得很。加上近些年实行标准化考试,百分之 六十以上题目只须选择答案,不大容易检查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了适应这种考试,各类练习如洪水猛兽在中 学横冲直撞,许多学生整日穿行于ABCD,跋涉于题海之中,象陷入了“八卦阵”,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严重 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实际水平的提高。
   
    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文学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 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削弱了语文课文和语文知识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和培育学生文化素养、 思想素养的功能。长此以往,危害无穷。
    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形象见长、集各类体裁于一身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喜 爱的学科,可是由于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文又不大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缺少 趣味性,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第二,造成学生语文修养的低下。教材选编,缺少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覆盖面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 少,使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语汇贫乏,文学素养差,提到许多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都茫然无所知,简直有 点“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形。1994年高考试卷中提到的李汝珍著《镜花缘》、拜伦著《唐璜》,这么一些起 码的文学常识,竟然难倒了一大批学生。让学生填写“桃李不言”和“他山之石”成语的下句,不少学生出了 考场,竟对教师说“从来没见过这些成语”,可见学生孤陋寡闻到了何种程度。较之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阅读 文学名著的兴趣也有所下降,学生争读文学名著(象当年争读《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 的热烈场面比较少见了,这与语文教育中削弱文学性不无关系。
    第三,削弱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 务。它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都起着不可低估 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中学生的成长,品德的形成,世界观的树立,首先得益于语文课,在这一点上, 其影响甚至超过政治课。而这些影响和教育,大都通过文学审美作用得以实现。不难想象,如果削弱了语文的 文学性,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也就无从谈起。过去语文界曾流行一种说法:“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文学 欣赏课。”笔者并不反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语文课具有文学欣赏因素。如果完全消除文学欣赏因素,也就 完全否定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深深地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情上 的满足,认识上的深化及美学的享受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才能充分发挥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 的作用。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坚决纠正忽视语文学科文学性的倾向,必须强调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
    首先,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一词出现于建国初。“五四”以后,小 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编审教科书时,吸收了叶圣陶先生的意 见,改称“语文”。什么叫“语文”?历来看法不一,《新华词典》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 的简称。”而叶圣陶先生解释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语文 教育书简》)笔者认为“语言文学”之说更贴切些。前三则解释并不矛盾,都强调语言因素,也都确认了语文 的“文学因素”。“语言文字”中的“文字”决不是专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当然包括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作 品;叶老提到的“书面语言”则当然包括文学作品。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包含文学因素。
    但是,前些年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却争论不休,许多语文研究者否认语文的文学性,他们可以肯定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就是不承认文学性。198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 (何深等编著)指出,“中学开设语文课的意义,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的工具”,“语 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就是只字不提语文的文学性,这种认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正确的提法应是: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文学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
    提到“文学性”,人们不禁要问,文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文学,就是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生活、反映 生活的,这些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创作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憎 。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创造出比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更高更理 想的美。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满 足。正因为如此,选入课本中的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进而陶冶他们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 智,而且影响他们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 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文学的审美功能当然也是如此。
    其次,从语文教育的任务看,更有必要强调文学性,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既有传授语文基础知 识的任务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具有进行文学审 美教育的任务。语文,确实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但仔细分析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 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政治课更是首当其冲,历史、地理课也责无旁贷;“开发智力”也决不是语文学科的 “专利”,任何一个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更是“义不容辞”。只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 语文能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才真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特色。对于前两项任务, 人们不会有什么争议,对于“文学审美教育”则大有探讨之必要。
    年龄稍大点的语文教师们都记得,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一句大家印象很深的话:“不要把语文课讲 成文学课。”这无疑是针对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而言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提 法而否定语文课的“文学”的性质,否定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危害可就严重了。“ 文革”期间不是提出什么“马列主义进课堂”、“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等口号吗?“复课闹革命”时, 语文教材就是《毛主席语录》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一书,完全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后来有了语文 教材,也是“领袖文章一大半,文学作品靠边站”,语文教育深受其害,成了“十年动乱”的“重灾区”。
    再次,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育“文学性”的特点,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文学审美教育从未中 断过。我国古代并没有“语文”这一学科,但语文教育却古已有之,它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进 行,主要通过儒家经典、蒙学读物、诗歌和文选来体现。
    所谓“儒家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等,大都是一些诸子散文、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