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变异修辞

  2009-05-01 14:25:32  
摭谈变异修辞 语法上的修辞,可以分为广义修辞、狭义修辞两类,我们所说的修辞一般指狭义修辞,也就是修辞的格式(修辞格),常规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句子从常规修辞的角度很难区分属于何种修辞格式,但仔细分析又确实不是一般陈述,所以,我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摭谈变异修辞

语法上的修辞,可以分为广义修辞、狭义修辞两类,我们所说的修辞一般指狭义修辞,也就是修辞的格式(修辞格),常规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句子从常规修辞的角度很难区分属于何种修辞格式,但仔细分析又确实不是一般陈述,所以,我们在这里引入“变异修辞”的概念。

所谓变异修辞,就是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

如:

( 1 )默默无“蚊”的奉献。(蚊香广告)

( 2 )做女人“挺”好。(丰乳霜广告)

( 3 )纯粹一个“十三点”。(北京方言)

( 4 )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呀在哪里!(初中课文)

( 5 ) ada 我的蟋蟀们, ada 我的覆盆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某校园广告)

( 7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某镇宣传广告)

( 8 )怎么了,你?(《荷花淀》)

( 9 )“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

以上九个句子(当然生活中更多),如果从修辞格的角度,有的可以指出采用了什么修辞格,而有的从常规修辞的角度则无法分析,如果从变异修辞的角度就比较容易分析了。下面我们就从语音、字形、词语、语法等方面做一下简单分析。

一、谐音双解

如( 3 )中的“蚊”与默默无闻中的“闻”谐音,一方面使我们想到这种蚊香的效力大,另一方面自然联想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利用谐音双关、词语双解的现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字形变异

利用汉字表意特点,由字形直接构成修辞,如以下这副对联:

鹤经霜田留竹叶,虎过雪地落梅花。

单纯从比喻的角度不好分析,而从鹤、虎的脚印分别像竹叶、梅花的形状分析就轻松得多了。对联中用鹤和虎的脚印这两个最基本的字形把意境形象的表达出来 , 雅俗共赏,这属于字形的变异修辞。

再如:

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鲁迅《药》)

“八”字把小栓由于“唠病”瘦的形象浮雕般地表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运用字形的变异修辞可以使我们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有更形象的理解。

三.词语的变异

在变异修辞中运用最多的是词语的变异,因为词语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有时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特殊需要,往往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种变异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词形变异

如:有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鲁迅《阿 Q 正传》)

将肃然起敬这个成语拆开运用,充分表现了对阿 Q 的嘲弄。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很多,成语中还有如“沾沾而自喜”、“高高且在上”“虽然英勇但不善战”等等都是在原有固定用法的基础上,为了特殊的需要临时拆分运用的。

2 .抽换语素

根据表达的需要抽换现成语素中的某些语素,仿拟构成一个临时性的“新词”。如:“默默无蚊”的奉献(某蚊香广告)将“默默无闻”抽换语素构成“默默无蚊”突出强调蚊香的作用,体现出幽默诙谐的语言基调。

3 .曲解词义

如:我国举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一举夺冠”。

将成语“一举夺冠”中的“举”,曲解为“举重”之意,出人意料的意义获得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4 .色彩变异

这类修辞和常规修辞中的讽刺,反语有点相似。

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屠戮妇婴变成伟绩,惩创学生成为武功,将褒义词贬用,达到了语意深刻的目的。这也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点。

•  语域的变异

这种变异,有很多种,古语用于今语,方言用于普通话,外语词用于汉语,适用于甲事物的用于乙事物,语域发生变化,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如:全叵罗千杯未醉呵……

ada ,我的蟋蟀吗?……(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把幼童在读书时把古今中外不懂的东西而又必须读、老先生却又读得津津有味等多方面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读书的厌烦以及教育的枯燥无味,进而表达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之情。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这种中西合壁现象也在加剧。像

咱们明天见, bye-bye 。

有事,给我发一个伊妹儿。

四.利用语法因素的常规变异

利用语法因素的常规变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词性变异

例: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友邦惊诧论》)

“国将不国”中把“国”活用作动词,即含有如此国家之意,又含有如此下去之意,两层语义相互结合、渗透,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的实质。

2 .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除了在句法结构上要符合组合原则外,还要受到词义内容的限制,即指称范围要满足于搭配的环境,在语义上共有某种一致关系,还要遵从约定俗成的某种习惯,这类似于常规修辞中的通感。

如:寺院

金黄色的钟声

将夕阳击落

野草丛中(王润华《春》)

“金黄色”和“钟声”本不相涉 , 但从感觉上讲是有联系的。诗人把黄昏中视觉形象的夕阳和听觉形象的钟声联系在一起,把黄昏给人的一瞬间感觉立体化、流动化,凝练含蓄,新颖别致。

3 .结构成分的位序变化

如:本文开头的⑥、⑦两例。

位序变了,一个名子或一个结构的意思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为了特殊需要而故意颠倒,达到强调的效果。

再如:江泰,我们只会叹气做梦,苦恼,活着只是没用的人糟蹋粮食,我们是活死人,死活人,活人死。(曹禺《北京人》)

这个句子既利用了汉语回环往复的特点,又同时巧妙地表现了新的意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像名人录、录人名,请吃、吃请,这种用法近几年来在成语中运用也很广泛,像

绳之以法,法之以绳等举不胜举。

4 .语法成分配置的变异

这里所说语法成分配置的变异是指某个语法成分在句子里出现在异常的位置上。

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怎么死的?还不是老死的?”(鲁迅《祝福》)

这些句子不仅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且也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出来了,从而达到异常醒目的目的。

5 .符号的变异

标点符号本来是一种表达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本来是帮助作者表达语意明确清晰,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但在变异修辞中,标点符号却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句中的“!”“……”把 鲁迅 先生听到柔石被害消息时的惊诧与愤怒的感情丰富的表达了出来,而“……”的运用,则表达了欲哭无泪、欲辩无言的极度悲愤。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标点符号的威力。

总的来说,要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方面复杂多样的表现表达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仅用常规修辞或变异修辞都是不够的,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巧妙的运用才好。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