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的研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对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发展、生活、工作及其家庭幸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 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 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 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