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教育的命——知识创新沉思录
前 言中国的教育病入膏肓天怨人怒,人们对它的批判是严厉的全面的尖锐的,但并不一定是深刻的。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于其真实病因尤其是如何治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说得出来的了。这就是经验与科学的区别。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思之愈深,责之愈切。文化和教育本来源于和服务于民众和民众的学习与实践,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本质上就不是为平民为社会为实践服务而是为统治、束缚、愚弄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不是文化和教育的主人而是相反。它充满了特权主义霸权主义官僚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化的气息。它有意无意地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学了许多(不能说全部)最无用的东西,中国人教的学的更多的是“御龙术”而不是“御马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而无论御龙术和御马术又都是“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有意无意地把一张纸变成万卷书来教来学(商界产业界等其他各界有时也有类似现象),而许多应该学习的东西却又不学。他们以精英“自命”,教的内容是与群众和实践无关的“精英”内容,爬上去是高居于群众之上的“精英”分子,爬不上去的则成了无用的群氓——必须予以革命。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们早成才成实才会创新成大才。中国号称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和民族,但是人们的素质提高却极其困难;中国学生最聪明最勤奋教材最深奥现在硬件也不差,但是中国学生却非常缺乏创新尤其是原创精神和能力,中国学校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创新,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必须改革。其根源在于自孔子而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这种提法和做法,死教死学死知识,这与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始的引导式的学习根本不同。教育必然以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为本为主,必然是专制封闭不平等满堂灌无创新,是扼杀人能动性的。要变教教教考考考为问问问。这种以问开始的学习民主是中国最为重要最为平和最为深刻最为普遍的变革,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手段,更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三个文明、中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根本措施。学校蕴含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全部基因,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一切都与学校有关。革教育的命实现以学习民主化为突破口的学习革命是振兴中华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将使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 中西教育比较
创新是人的本质
当代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既有着重要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什么都不是必然的,中国历史的荣辱并不是神定的,而是我们先人活动的结果;中国未来的兴衰也不是神定的,将是我们自身奋斗的结果。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应对策略和努力程度,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党和政府坚持科教兴国,提出把我们的社会变成学习型社会,要求和鼓励创新突破,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是极有意义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个自然自发无目的无意识的过程。唯独人类不然,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唯一自为而不是自在的、不是只会消极地顺应自然只会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是能够积极改造自然创造出自然界中所没有的东西,从而能够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力量。当他制造出第一把石刀(甚至只使用木棍)建成第一座草屋时他就做到了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做不到的事情——创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东西。动物只具有物种的本能不会创新,先代不曾创造过什么,后代也就无从继承什么。它们世世代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的过程,没有什么长进和变化,翻来覆去地就是那么两下子,永远不能有任何提高变化。现在的猴子和三十万年前的猴子没有什么不同!有不同有变化也是自然界造成的而不是它们自觉自愿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没有发展没有变化没有历史。它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奴隶。而人类则不同。人能够创造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然界中所没有的东西。有了创造才有继承有发展,人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第三步以至无穷,人能发明创造一种东西也就无所不能,房屋可以越盖越好,机车可以造得越跑越快。每一代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每一代也就可能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异于和高于前人。在人类这里发生的一切,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能够相对自觉地创造历史发展自己。文字的出现更是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使得前人几百年几千年创造的成果,后人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学会。马克思说过:“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马恩全集第26卷上377)”人类的历史有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有文字的历史才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发展是过去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的几十万几百万倍,而且这个过程还在加速着,人类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识字是人有文化的标志。文化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使社会成为学习的社会,中国成为学习的中国,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创新可以改变一切。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然而中国最缺乏的也是创新,改变客观世界首先需要的是改变主观世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这是最为艰难的。妨碍中国人创新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这种并不科学的理念和做法。中国的教育病入膏肓天怨人怒,人们对它的批判是严厉全面尖锐的,但并不一定是深刻的。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于其真实病因尤其是如何治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说出的了。这就是经验与科学的区别。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深恶痛绝,批判严厉。中国文化中国教育本质上就不是为平民为社会为实践服务而是为统治、束缚、愚弄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不是文化和教育的主人而是相反。它充满了特权主义霸权主义官僚主义神秘主义贵族化的气息。这种状况到今天也没有根本转变,在某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学了许多(不能说全部)最没用的东西,必须予以革命。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必然是不平等的
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革命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人们都在讲教育革命教育创新教育发展,但至今人们都是在承认和接受“教育”这种提法的情况下提出和研究问题的,还没有人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而这正是不曾出现真正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原因所在。实现教育革命必须要有哲学指导和突破,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实现理论创新。什么叫教育,谁才有权对别人进行教育?教育无论如何说都不是尊重对象的一个褒义词,它有教授、教诲、教导、教化、教训等合在一起的意义和功能。教育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但是只有父母对孩子、正确对错误、师傅对徒弟、主人对仆人、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卑者、胜者对败者、强者对弱者才有权这样做,因为前者有理有利有力有予,而后者无力有错有罪有取(父母无偿地哺育孩子,徒弟跟师傅学手艺找饭碗,主人养活仆人,上级管理下级,尊者优于卑者,胜者惩罚败者,强者高于弱者,而且他们这样做时也还有着与其权力相对应的责任)。教育,总是要强使别人接受自己的一些东西,其内容具有很强的警告性训示性和约束性,否则就不叫教育了。教育总是教育者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东西,而学习则是学习者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教育的主体只能是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教育者也不需要征求被教育者的同意而改变自己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政府与公民不应是这种关系,学生是来主动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的而不是“受教育”接受别人需要的那套东西的;因而也就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总是居高临下的。被教育者在教育者面前,就像子民在上帝面前具有原罪一样天生就是有罪的有错的无权的无力的软弱的有求的。教育必然以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为主为本,宾语不可能变成主语,客体不可能变成主体,“你打我”决不同于“我打你”。让教育以被教育者为主体根本不可能。教育使人儿童化,受教育者就像一个小孩,永远处于被管教被护理的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是教师长者规定给他的。教育也必然是停留在传授已知,必然是专制封闭僵化不平等的。教育是传统社会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更把它发展到极点。如同世界上一切不受制约的权力一样,教育也必然是自我膨胀卖方市场。教育必然垄断,必然垄断教育的内容、形式。自古“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文化和学术的垄断必然扼杀创新。而学习则与此根本不同。教育变成学习,教育必然失去其严肃性而流于轻浮滑稽;学习变成教育,学习必然失去 创新和乐趣而变成僵化残酷。人间最大的不平等和浪费就是把学习搞成教育。革教育的命是最迫切最重要最深刻的革命。
教育与education的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这样缺乏创新精神,对中西方情况作一对比,就可以立即看出我们的问题所在。西方并不存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或者我们所说的西方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并不一样。西方的education不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也不是西方的 education,按照中国式的教育西方很难有创新,按照西方的education 中国则一定能创新。education 和教育的差别,就像放养动物和圈养动物的差别。知识就是知识,人本来应该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但教育却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education则是使人成为知识的主人。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得不做一个十分繁琐的考究工作。
先看西方词典:
education n.1.systematic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esp. of the young, in school, college, etc.)(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尤其是对学校里的年轻人);2.knowledge and abilities(知识和能力),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and mental powers(个性和精神力量方面的发展), resulting from such training(经由这些训练的结果).3 ~al adj. Of, connected with ,(教育的,与教育有关的)~。(牛津大学1963年版)
下面是中国人编的英语词典
education n.1教育education must serve proletarian politics and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ur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 训导;训练;培养3教育学(《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可以看出,education在西方的第一意义是训练是指导是引出,第二意义是知识和能力,第三意义才是教育——而且也决不像中国这样沉重。而我们的词典却把教育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意义,显然这是一个有意的根本性的误解。在西方它根本没有中国的教育这个词这么沉重强势这么高贵神圣,二者不说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差别极大。education 与“教育”不因中国人把它们等同起来而等同,就像中国人把美国叫做美国,日本人把它叫做米国,这都与它无关,它既不美丽也不产大米,它就是America。同样,education 就是education, 教育就是教育。把人家不存在的东西强加于人或者把主要的东西歪曲了,正是自己观念的反映。教育强调的是被动、服从、规律、接受,而不像education那样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创新、发展。西方和东方从古自今对祖宗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各自的传统和理念,就构成了各自文化和学习方式的基因,代代相传,至今不变不散。
孔子是中国教育之祖
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 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就是教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启发式实际上还是不平等。西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自称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education中的引导之意即来自于此,英语中e作为前缀作为词根就有外出、引出之意,edu 则有向外流动、引导之意。“教(育)”大概很难包含这样的意思。)是自知其无知而引导别人学习。看看苏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辩论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诫教导。西方现在也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不一定有什么现成的结论。结论在他们的探讨中。老师启发学生?不,简直是在刁难学生。学生听从老师?不,是在质疑、反驳老师。唇枪舌战十分激烈。他们是师生,更是对手。在他们那里,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也很难是好学生。谁的见解新鲜出奇别具一格,与别人与老师的不一样,有一点创新就是好学生。老师会给他一个高分。即使错了也会受到鼓励。一个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爱吾师,可是我更爱真理。”这样的传统和观念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不允许存在的。把真理当作老师和把老师当作真理即求知和求师根本不同。把真理当作老师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真理会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多人们都有进步和提高从而超过大师,而把老师当作真理则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只会真理越来越少师傅越来越多从而使人萎缩。中西方的差别也正在这里。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是别人教出来的,就像没有任何发明创造是别人教给的一样。老师可以给你以训练帮助和指导,但决不会教给你指给你发明,这道理很简单:如果老师早知发明是什么他自己就发明出来了,为什么让给别人,怎么会让给别人?
教师要做引导者不要做教育者
在中国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则是教育者。人只要作为教育者,就有一种教师爷心理,在被教育者面前就永远是正确的高大的(长者为尊早知为尊)。他高人一等,有一种天然的盛气豪气优越感。中国的老师看学生并不顺眼并不喜欢。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只喜欢前几名甚至第一名,只喜欢学得好的学习快的,其他的人他总认为学得慢跟不上,因而不为教师喜欢和尊重。这在小学时候表现尤其突出,再多再好的孩子在一起第一名前几名总是有限的,一讲就会一点就通的孩子总是少数,孩子一入学绝大多数就被当做“笨”“不聪明”而受冷遇遭贬损了。人一旦作为被教育者,他永远是失败的(是自己和师傅比,徒弟总不如师傅,总难以跟上师傅,学不好的责任好像都怪自己);中国人对此大概深有体会,多数学生入学后不久就有了失败感挫折感,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有成就感!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99%都是学习的失败者厌恶者,受教育磨去了学生的勇气、尊严、价值、自信、智慧、灵性,而只和学生比的教育者本人也不会有多大进步,中国的教师就是教师就是教书匠而很少有创新,多数人多年很难有进步,很难转换职业进步提高,教师其实也是故步自封的失败者,他们只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似乎是强者,其实是社会中比较单纯、封闭、依赖、弱势的群体。马克思引用谚语说:巴黎最漂亮的女郎也只能给人以她自己所有的东西。教师自己尚且不能创新如何让别人创新?而人作为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是胜利的成功的。因为学习不是自己和老师比而是自己和自己比,总比先前有进步,如果没学好老师也有责任!作为引导别人学习的老师,也会在教学中有所发现和进步,大家都始终指向未来和未知。好的教师会在教学中进步提高,才能的提高和职业的转换是正常的。西方教师的出路和流动性就比中国大得多。教育与引导的不同这里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父母引导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没有一个父母拿自己的能耐和孩子比,说自己的孩子笨而批评和嫌弃他(她)而总是满怀信心地引导鼓励和培养他,高兴地看着他一天天进步提高,他不是嫌弃而是欣喜地对待孩子的幼稚和笨拙,结果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走路和说话上有什么障碍有什么差别,发展都很健康。在家长眼里第一位的是孩子是孩子的成长,孩子未来所需要的生活和工作能力而不只是知识技能。科学、知识、才能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孩子是知识的主人、主体而不是相反,因而什么方法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家长就运用什么。对人负责与对知识负责迥然不同。家长是引导者,看似主体实际上他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在他那里,目的和手段决不会混淆。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