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者] 吴金开
[内容]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并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和有利的影响。
那么,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一、孤立、静止的语言知识辨识、分析的题目少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实际运用能力的题目明显增多,突出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像93年的25题,94年的29题、30题,95年的25题。
二、非选择题有增加的趋势。填空、简答等非选择性的比例大大增加,像93年阅读题22分,非选择题占了17分,95年占了18分。这些试题在测试思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都限定了答题的文字量,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注意思维的敏捷性,还要重视表述的精确性,像95年的25、26、27题。
三、难度有加大的趋势。表现在:(1)试题的阅读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复述性理解的题目大大减少。(2)试题的综合性提高了,智能含量加大了,解答试题的思维活动量也就增加了。(3)试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本身的复杂性、生疏性、隐蔽性,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四、测试目标的整体性。研究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测试点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轨迹:从测试字、词、句、段向测试全篇发展,测试重点向整体把握发展。
五、选材的面更为广阔。90年之前,大多选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性及说明性文章,90年后,座谈会发言、外国的抒情散文、介绍高科技信息的复杂说明文及文艺评论,都成为编制试题的材料。选材上,文、理兼顾,也是一个突出的变化。
针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向45分钟要质量,精讲多练,着重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妨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启发性精讲——明确重点、讲清特点、解决难点。
(1)明确重点。明确重点就是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课文的教学要求亦即教学重点,也就是单元教学要求在每篇课文里的重点。按照一定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讲课就不会面面俱到。
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必须从整个单元出发来确定,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提出一两个需要而且能够学习的重点,特别要注意从语言教学出发,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和主要线索。如《荷花淀》一文就应抓住生动的对话为重点组织教学。
(2)讲清特点。选编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某些特点,或在结构上独具匠心,或在语言上独成风格,或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创新。教师讲课文,应当按照教学重点着重讲清课文的特点,才有新意。比如,《项链》一文的结构就独具匠心;《荷花淀》中的语言质朴、清新,富于感情色彩;《荷塘月色》一文通感的写法有独特的创新。这些特点都应该讲清,学生领会了课文的特点,懂得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应当向它学习些什么,这样学起来才有兴趣,才有积极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文对培养语言能力的示范作用。
(3)解决难点。课文的难点,包括难词、难句、难理解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就需要帮助解决。像《祝福》里写的“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些句子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需要教师帮助解释。学生弄懂了这些句子的含义,就能更好地领会描写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的不同用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