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09-05-01 13:12:5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 沈凌 江西[内容]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之我见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车轮的启动和进展,语文教学在教材编排、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然而当对教改的繁华表象作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患有一种严重的畸型发育症。一方面,教改喊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沈凌   江西

[内容]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之我见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车轮的启动和进展,语文教学在教材编排、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然而当对教改的繁华表象作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患有一种严重的畸型发育症。一方面,教改喊声四起,百花齐放,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趋势逐一代替现实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另一方面,“拿来”不善,矫枉过正,导致语文教学的变质与走味。后者具体表现主要有这么几点:教学实践中很多问题由于缺乏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而未求得完善解决的办法;各种教改范例所提供的答案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课堂教学在不小范围内演化为一种舍近求远的理性分析课;知识型训练头绪繁杂、内容重复、劳而寡效。凡此种种,不仅从根本上拖了我们语文教改的后腿,导致其滞入“高原”胡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语文教学面临着进一步深化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涉及方方面面,这里笔者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最直接的线性过程:上课—训练—考试作一粗浅分析,供同行指正。

    上课。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式方式为主谋篇布局和语言特色的比较分析的理性规范方式。很多教师拿到一篇精彩的课文,常常要肢解成鸡零狗碎的一段段、一块块,从行文的“起、承、转、合”到句子的深层意蕴作精雕细刻的理性分析,抑或是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的模式逐一分析、解答、落实。如此不厌其烦地分析来分析去的结果是:学生似懂非懂,真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难怪有许多学生说,先前不懂这么多谋篇布局的知识,作文总是能顺当地写好,现在学了这么多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之类的东西,作文反而很难写出来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所作的那些高度理性、高度规范的分析限制,扼杀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自身的语言规律和教材范文的个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的正道应该是:在老师点拨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行去阅读、品味、领悟、熟记,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而不是靠教师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作机械的被动的理解、模仿。事实证明: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领悟、熟记课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准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休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试想,老师们身边那些作文优胜者、高考语文尖子有哪一位不是在阅读、熟记大量范文的基础上产生?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余言;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熟读《红楼梦》,有些章节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文坛泰斗巴金少年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著作中经常出现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诗句。这些古今中外伟人的成就素养无疑与他们青少年时刻苦攻读并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有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十遍、其义自见”等至理名言说的也是这一道理。

    让学生多多阅读、领悟、熟记课文的教学方法并非笔者的创举,而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教学思想。它和“死记硬背”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教学思想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遗忘规律,又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接受各类课文丰富的教育要义,是“教育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首肯认同的科学教育方法。对此土生土长的优秀教学经验,我们的中学语文界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无论怎么说,我们都应当发扬这一古代诵读教学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少作些说教,多一些阅读、熟记,让学生确确实实在认真读书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好的教学业绩来。

    训练。现行中学语文课内课外的训练可谓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每一项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点。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埋头于题海中,其结果多半食而不化、事倍功半,就是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也往往高分低能。这种不良倾向虽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但改进的收效微乎其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写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否一定需要那么多知识点的训练?对此,我实不敢苟同。其实,会不会分析词语中的语素意义与能不能正确运用词语没有必然的联系;会不会区分借代和借喻与能不能写出绝妙的借代和借喻语句同样没有多大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大纲的精神,大可删掉那些繁琐、艰深、无用的基础知识点的训练,把语文教学的重心由漫无边际的各类知识训练中转移到多读多写上来。

    为什么要多读多写?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课主要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练习阅读,在写作中练习写作。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的获得,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只有具备一定“量”的语文训练才有一定的“质”。如果语文读写训练的数量过少,教法再好也难以求得较高的质量。

    怎样进行多读多写?这里所说的多读多写不是过去语文教学中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简单陈旧方法,而是要讲启发,讲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讲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论。其核心可归结到“数量”和“层次”两大方面。阅读数量不能只局限于每学期30篇左右的课文,要大大增加;阅读层次除了课内课外两大层次外,还可以从阅读方式方法等角度继续分层,诸如“教读”、“助读”、“自读”,“配合阅读”、“自由阅读”等等。写作的量同样不能只满足于每学期六七篇的单元性作文,要大量增多;写作的层面同样可以多样化:可以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相辅相承;可以规矩文和放胆文相得益彰;还可以是书本理论和社会服务相得其所……不论哪种层次的作文,都要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为宗旨,以达到既不增加师生的负担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考试。考试是最灵验的教学指挥棒,能自觉不自觉地领导教学新潮流。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是一种应试教学。课文和语文知识成为各级考试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从小学到初、高中差异无几。因之,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也就变成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拼命用考试的题型、题目去训练学生,师生均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一些教改试点的班级也因为考试的缘故而不得不中途鸣金收兵,甚至半途而废。这样为考而学、为考而考的结果,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往往是高分者而低能力;从教的方面看,教师大都蜕变成不敢越“教参”雷池半步的教书匠。

    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程,我们的教育应迅速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轨。这得首先从“考试”上“转轨”,在这方面,近两年的高考似是开了个好头:由原来的知识型考试转向了能力型考试。但似乎又做得不够,不够彻底,不够解放。如果各级语文考试能摒除所有语文知识和课文而代之以“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阅读主要考学生的认读能力(迅速把握语言材料的要点)和欣赏能力;写作主要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想象、感受),这未尝不是对我们的中学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