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四结合”教法初探

  2009-05-01 11:54:57  
地理教学“四结合”教法初探 (松溪一中 黄家忠)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受传统教材罗列知识、陈述式体例的束缚,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 在教师的灌输下被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地理教学“四结合”教法初探

    (松溪一中 黄家忠)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受传统教材罗列知识、陈述式体例的束缚,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 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 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 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学 过程中,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四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
    一、实施“四结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1.讲、读结合: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 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 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 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 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 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 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 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 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 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2.问、答结合: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 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P41“想一想”中的两 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 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3.图、文结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 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 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 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 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 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 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3. 32图,并把它与3.14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4.练、评结合: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 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 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 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 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裸露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 ,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 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二、“四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 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在此基础上严密设计讲与读、问与答、图与文、练与评的 内容并妥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地图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现教师讲解“注入式、学生练习“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课堂 教学做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教师传授知识与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探讨知识紧密结合。
    其次,要合理分配课堂上教师及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简明扼要、用词生动准确,注意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对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抓住关键、讲清原理、阐明规律,尽量缩短教师讲解所 占用的时间,以便课堂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探讨式”的学习活动。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探讨知识的转变,使地理课堂教学 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 目的。新教材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给地理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等小栏目的设置为教师转变单向传输的“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合 理地利用“四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念、手动、脑想,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 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质量就有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