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指导
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所谓“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这道大题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这类文章看起来文字不难,但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为了帮助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本文拟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分析,从选文特点、命题特点、解题方法等三方面来谈谈该类文章的阅读问题。
一、选文特点——“广”、“新”、“精”
1.“广”: 高考自然科学类的选文(或选段),较多来自《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科技点滴》等报刊。其内容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前沿性的、成果价值高的发现或发明,反映的领域广泛,涉及了生物工程(如1993、1998年高考试题)、考古学(如1994年高考试题)、天体物理(如1995、2000年高考试题)、环境保护(如1996年高考试题)、生命科学(如1997、1999年高考试题)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在当今乃至21世纪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反映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就反映了当今人类最先进的崭新的科学技术水平。
2.“新”: 一是选文反映的内容新,一般来说反映的都是全球最新的自然科学及现代高科技技术方面的成果;二是选文的时段新,一般距高考不远,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尽可能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3.“精”: 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文字比较简洁,一般在500字左右,但是信息密集的程度大。
二、命题特点——主要考查“辨析理解、归纳推断”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近五年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题点设置情况:
800)this.style.width=800;" />
从表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高考该类文章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1.题型都是单项选择题,设置的题目一般是4个,总分值为12分(1998年前为10分),都在第ⅰ卷。
2.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级难度)。(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b级难度)。(3)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c级难度)。(4)归纳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级难度)。
3.试题对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般定位在“懂”上,题点的设置侧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要点的概括上。也就是说,试题主要是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学生迅速准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因此,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说到底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解题方法——筛选、比较、排除
(一)筛选: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一步。
即用辨别筛选的方法从选文中找出重要的信息,作为需要的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1.筛选的对象: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惟一”等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因为语言的准确严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词语或对文章的论断,或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就会被扩大或缩小。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的题点之一。
2.常用的筛选方法: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