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原理在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运用

  2009-05-01 09:09:04  
创造性原理在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运用 石斧、铜鼎……计算机、航天器,语言、文字……哲学、艺术,无一不显示人类伟大而神奇的创造力。为了生存,人类创造着工具;为了精神,人类创造着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创造的精灵在何处?在经历了丰富的创造实践活动之后,人类开始捕捉这充满魔力的精灵——创造原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创造性原理在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运用

    石斧、铜鼎……计算机、航天器,语言、文字……哲学、艺术,无一不显示人类伟大而神奇的创造力。为了生存,人类创造着工具;为了精神,人类创造着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创造的精灵在何处?在经历了丰富的创造实践活动之后,人类开始捕捉这充满魔力的精灵——创造原理。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许多创造原理,而且这些原理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什么不借用创造原理来指导我们阅读呢?本文准备就八个基本创造原理作一次阅读指导的尝试。八个基本创造原理包括组合原理、移植原理、逆反原理、迂回原理、换元原理、分离原理、强化原理和群体原理。 
    【组合原理与阅读】
    按照这一原理,人们只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件(包括原理、方法、技术及构思等)或硬件(包括仪器设备、材料及物品等)适当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新事物。橡皮与铅笔组合就可创造出橡皮铅笔(据说,发明橡皮铅笔的人还成了大富翁呢),小风扇与太阳帽组合就可创造出“凉快”太阳帽,生物与化学组合可创造出生化学,散文与诗可组合创造出散文诗,诗和小说可组合创造出诗体小说……据资料表明,在现代科技创造成果中,绝大部分得益于组合创造原理。
    在阅读中怎么运用这一原理呢?将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甚至看似缺乏联系的材料)组合起来思考,则可能产生新观点。比如,1999年“11·24”特大海难事故中,“大舜”号沉没地点离海岸只有1500米,从发出求救信号到沉没,“大舜”号在海上漂浮了7个多小时,“大舜”号上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是一名乘客用手机打出来的,有一艘货船从它旁边经过,直到解放军686号舰艇急匆匆赶到。船上近300人,生还者仅22人,1/10不到。单独分析这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再看另一则材料。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茫茫无边的北大西洋冰海上沉没,漂浮不到4个小时,距离最近的船也要近4小时才能到达,船上人数共2200人左右,生还者700余人,近1/3。两相组合,则发人深醒,难道仅仅是我国海上救援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如果再组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情节,我们更可看到: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对人的生命、生存权却极为不珍重!
    组合其实是综合,综合就是创造。世界总是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我们组合各种材料,寻找新联系便会得出新结论、新观点、新思想。
    【移植原理与阅读】
    把已知的概念、原理或方法直接或稍加改造后移植到其他领域也可实现创新。物理学上的浑浊理论移植了中国古代八卦哲学思想,现代美学也移植符号主义、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毕加索是现代抽象画派大师,他的画作价值连城。其实,他是移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写意精神。庞德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诗歌理论也是移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法。
    阅读中,我们移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思想观念,就可得出不同的见解。比如莫泊桑的《项链》,我们移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分析论,则可认识到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倘若我们移植人性论的观点,我们则可以看到玛蒂尔德顽强奋斗的精神美和善良守信的人性美。又比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从美学角度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清纯、幽远的意境,是一首纯美诗;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体现了相对与平衡的有机统一。
    要运用好移植理论,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思想,储备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美学的……
    【逆反原理与阅读】
    自然界及社会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当从一个方向久攻不克时,从另一个方向就可能奏效。逆反原理其实是逆问思维的具体体现。考察诸子百家的思想,即可理解逆反原理的魔力。孔子提倡入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困厄于陈、蔡之间,七天没吃一顿热饭,仍诲人不倦,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而庄子提倡出世精神,重在修身养性。为此,庄子宁可做一只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泥里爬行的神龟,也不愿到楚国为相。孔子提倡以“仁”治天下,韩非则提倡以“法”治天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反谈琵琶”,各抒己见,皆卓然成家。
    阅读中,逆反原理经常用到。比如,读典故“东施效颦”,我们则可“反弹琵琶”,肯定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好学之德;读成语“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也可反其意:真正的英雄岂能无用武之地?不能创造、开拓一块用武之地又何谈英雄?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传统理解认为表现了诗人嗟老伤穷的意绪。诗人傍晚意绪不适,难以排遣,于是决定驱车前往乐游原,以求消解,但看见夕阳残照反添悲愁;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只是”不应作“只不过”讲,因为古义中没有这样的义项,而应作“止是”、“仅是”,因此,诗应表现诗人感动于夕阳,愁绪尽消,进而赞叹夕阳之美。
    创新就是否定或修补旧有传统、习惯,逆向原理正是通过否定而创新的策略。
    【迂回原理与阅读】
    军事上有迂回战术,“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是。当从一个主攻方向不能得手时,改为从其他方向进攻,就容易取得成功。迂回原理其实是思维角度和方法的改变。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彼路可通。用在阅读中,则有两点启示:一,可更换思维角度认识当前信息材料;二,可更换阅读方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创新成果。材料:一次残疾人游泳比赛,来了一个没手没腿而耳朵硕大的运动员。服务员感到奇怪,认为他不可能游泳,但这名运动员说他能靠耳朵游泳。经下水检测,果然快如梭鱼。比赛结束,这名运动员不仅没获奖,而且不见了——沉在水底,死了。原来裁判员按比赛规则给他戴上了游泳帽。从运动员耳朵硕大的角度思考,可知:用进废退;从服务员角度思考,可知:常规思维易失准确判断;从裁判员角度思考,可知:规则应灵活,死条款害人;从这名运动员角度思考,可知:以死扞卫铁的规则,可敬,或盲目自信,不辨实际,可悲。同一则材料,角度不同,获取的信息亦各不相同。又比如,阅读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的同学认为,如此简单平实的几句,怎么能体现大草原的美呢?读不出来,想不出来。怎么办?如果为其谱上曲,或播放“草原风光”的vcd,或看一些相关的民歌资料,那么,我们会深刻理解这首民歌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之美。
    要运用好迂回原理,首先需要有积极改变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的意识,若无此意识提醒,那我们多半会坠五里云雾中而不知所往。
    【换元原理与阅读】
    神经学专家为了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种通过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或产生新事物,便是换元原理。塑料可替代木头做桌子,可替代金属做机翼,就是运用了换元原理。在阅读中,特别是进行人物分析时,若借鉴换元原理,则可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发现人物深层的思想性格。《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倘若将林冲换元为鲁达,让“鲁达”风雪山神庙会怎样呢?两相对比,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林冲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换元原理也可用于读者与文中主人公之间,《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倘若你是林黛玉,你将怎样说话、行动?换元比较,我们便能深刻理解林黛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的心态了。
    阅读中的换元是借鉴我们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去了解陌生的未知。换元是搭桥,桥搭得好,自然可以轻捷地走到创新的拥有亮丽风景的彼岸。
    【分离原理与阅读】
    分离原理与组合原理相反,通过对已知事物进行分解、离散而产生新的事物,本质上是基于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个整体可以分离为各个部分而加以认识、利用。宇宙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分离为若干星系,若干星系也可再分离。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认识宇宙。我们也可将水分离为氢气、氧气而分别加以利用。在阅读中,分离原理运用广泛。一篇文章,可分离为思想、技法、语言等多方面加以认识。理解人物形象,也可利用分离原理。鲁迅《祝福》中样林嫂的形象,我们便可以分离为山里的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祥林嫂、捐门槛后的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等分别加以认识,这样就能更清晰地把握祥林嫂思想发展的变化,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无情摧残。要注意的是,分离原理应和组合原理结合使用,因为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我们了解各阶段的祥林嫂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祥林嫂这一完整形象,若孤立看待各部分,则可能适得其反。
    【强化原理与阅读】
    最初的电脑大如屋子,而今已有手提电脑,最初的大哥大大似砖头,而今已有袖珍的“掌中宝”;昔日的薄底靴已改为厚底时装鞋;昔日流行的瘦身裤已改为宽松肥大的裙裤、灯笼裤。这种对现有事物在结构、尺寸及功能上进行浓缩或增放而产生新事物的创造原理就是强化。阅读中的强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性强化。在理解基础上反复玩味、揣摩,这种强化为创新提供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