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扫六中全会的新观点新举措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决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真学习六中全会的新观点新举措很有必要。
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六中全会提出“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 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 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一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决定》第一次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定》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3.“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高度,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 5.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社会体制”的重要观点,并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3个层面,就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 6.“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决定》第一次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出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这意味着广大劳动者的权益将得到更好地维护和保障。 7.“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将不断扩大,广大农村居民会逐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8.“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四大机制,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9.“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决定》第一次明确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表明了农村将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0. “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第一次提出形成的生动局面。
六中全会提出的九大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六中全会提出的五方面部署 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一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建设和谐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决定》提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对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作出具体部署。
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六个必须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 1.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 ; 2.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 ; 3.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 5.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 6.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