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它山之石攻本市中考题
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题选析 (二 )
从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来看,作文试题共有四种基本命题形式: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其中话题作文比例大于其他三种,材料作文比例极小。试题大多不限文体,但诗歌也不太被允许。从主要内容来看,涉及学校、社会、自然和自我。许多地方明确提出“不准抄袭”,要求描写真实生活、表现人间真情、反映精神文明、阐述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认识、展现自我素养和风采。
其中有些试题出得很好,颇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特选择一些,作简要的介绍分析,供读者参考。
2005年兰州市
文题一: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体验,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经验。
体验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它有赖于生命真实的经历。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欢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论结果如何,这些体验都给我们以启示,都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简析]体验,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试题的提示也指出“它有赖于生命的真实经历”,“这些体验”给我们以启示,所以绝不是一件事的简单经历。这些体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这就确定了文章的大主题和基本写作要求,无论你写何种文体,都必须扣住“亲身的经历或实践”,扣住这一体验的启示或意义。
写记叙文,应当有具体生动的事件叙述和心理情感的恰当描写,必要时还应有简练精当的抒情或议论。写议论文则应突出“体验”的必要性、价值、方法及现实意义等。
2005年陕西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称天鹅为“鸿鹄”,它展翅翱翔于蓝天,是志存高远的象征。但它要实现拥抱蓝天的理想,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可供滑行加速,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助跑线。你有鸿鹄之志吗?你想领略更为高远的人生风景吗?那么从现在起,你就必须为自己铺设足够长的助跑线。请以“助跑线”为话题,自拟题目,选择你得心应手的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若写成诗歌,不得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简析]这个具有比喻意义的话题故事的意思是:要想飞得高远,领略更加广阔美好的风景,就必须有足够的“助跑”。也就是说,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创造、具备充分必要的条件。这和“起跑”和“奔跑”不同,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其次,这里的“风景”是“人生风景”,不仅是指读书学习,还应当包括“德、识、才”等方面。所以,我们应当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样的文章立意才会更加深刻些。
当然,在具体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应当集中一点,以点带面或者点中寓面。
2005年重庆市
命题作文:那是一首歌[简析]这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不是要考生写歌曲或写听音乐的感受,而是要考生写对生活的体味。既然是“一首歌”,就应该是动人的,或高昂激扬,或慷慨悲壮,或优美舒畅,或哀转凄恻;既然是“一首歌”,就应当是完整的故事或场景,流畅而自然;既然是“歌”,就要写得富有情感。
“歌”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自然和人间,美丽的风光可以是一首歌、人和自然的和谐可以是一首歌、人和人的真情可以是一首歌、一个人的奉献可以是一首歌、一个人的期盼和追求可以是一首歌、一个不幸的悲剧也可以是一首歌……总之,凡是世界上、生活里可以令人感动振奋的事物,都可以是一首歌。
2005年临沂市(非课改实验区用)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人名、校名。
[简析]写作此题,一定要审清提示文字,千万不可陷入单纯地写环境保护的误区。大自然“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告诉了我们“感悟”的方向和重点,“崇尚”、“亲近”、“融入”自然,“我们……才能……”,提示了这种感悟来自于自然,又必须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或自身的思想认识及情感相联系———即体现这种感悟的现实或深远意义。
提示提供了三个角度:1、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即可以写成记叙文,但是这一“经历”必须有所感悟,而且必须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和简练恰当的议论、抒情来表现。
2、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个角度也可以写一般记叙文或叙事散文,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变化”一定源自于自然,而且要有适当的心理描写,也可以有精当的抒情、议论。
3、某种思考和感悟———“思考和感悟”。这一角度较宜于议论,议论必须与自然紧密相关、由自然引出,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最好都从“小”切入,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