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一点建议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的一点建议
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顾桂南
从近几年苏州市的中考试卷来看,笔者以为只要吃透中考考纲,立足课本,学会延伸,中考语文并非是高深莫测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中考语文“积累”、“阅读”、“写作”的三个部分可以归纳出这样四点:基础知识考“仔细”,现代文阅读考“原文”,文言文阅读考“课本”,作文要注意在“规范”两字上下功夫。以下笔者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 基础知识考“仔细”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学习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但在实际的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得分却不尽人意,笔者通过对学生试卷的分析,以为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生在做题时不够仔细,审题不仔细,回忆知识点不够仔细,做题心手不一。通过对中考基础知识考查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试卷中所出现的基础知识的考查点,均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出现过,同时老师也教给了学生解题的方式方法。但由于我们学生的粗心大意,导致这一块的得分不高。我们知道,我们中考语文的基础知识点主要有这么几个:语音、汉字、语病(主要涉及修改)、修辞、文学常识和名言名句默写。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我们课内均出现过,练习过,分析过,我们有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如语音的考查,主要是课本中注音的词语,而且考查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因此我们学生只要对课本内的注音词语进行整理归类,是完全可以拿下这一题的。其他如错别字的确认并改正,默写名言名句等同样是需要仔细恰当的运用课内知识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这一块考查内容,只要我们学生掌握了课内的知识并进行整理,在做题目的时候沉着冷静细心,是完全有可能取得90%以上的分值的。
二 现代文阅读考“原文”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我们的许多考生对此是没有把握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由“没把握”转变到“有把握”上来?笔者在分析了中考考纲和近几年中考试卷的基础上,以为要做好中考现代文阅读,应当遵循“整体阅读,了解内容;找准语句,领会主题;仔细审题,筛选信息;组织语言,落笔答题”这样一个阅读步骤。同时在答题时必须渗透“抓住主题,答案不在你脑子中,答案就在原文中”这样一个答题观念。
从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来看,中考的阅读主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2005年考的是陆文夫的《被女性化的苏州》)和一篇科技短文(2005年考的是有关中秋节的)。前者主要为文化散文,且多带有地域文化,此类文章思维容量大,思想性强,因而出题者所设计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与文章的中心是有密切联系的,而我们知道,文章的主题来源于文章的内容,内容决定了文章的主题,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强调一个整体阅读的观念。然而在实际的考试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做语段阅读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就“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答题没有方向,没有准星,严重影响了得分,从而导致对现代文阅读产生了恐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只有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后,找准能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语句,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顺利的答题。在答题以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因为很多题目给了我们较多的有用信息。如题目中出现的“具体含义”就说明答案一般在文章中是可以找到的,又如题目的分值,同样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四分与两分就是一种很好的提示,四分一般要点在两个或四个,而两分往往是一个要点。
一个学生能够整体阅读,能够领会主题,能够找准语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会组织语言。我们中考的考纲明确规定,现代文阅读要考查学生的搜集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将文章中的语句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其实说得简单一点,在实际考试中,我们往往可以用增字法或减字法来完成。
三.文言文阅读考“课本”
苏州的中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均来自课内,考查涉及文言实词(2006年将涉及课内文言虚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即文言文句子翻译)、对文意的理解等,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课内文言文的教学、复习和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平时我们的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和积累,注意知识的迁移,取得较好的成绩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从近年中考情况看,文言文考查的成绩也确实优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和复习中,应采取“一读二看三迁移”的方法,“一读”就是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把课文中涉及的每一个文言知识点弄懂弄通;“二看”就是看试卷设计的具体试题。在读完以后,一般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结合“读”时的理解,看懂试题的要求;“三迁移”就是把原先学过的文言知识和现在学到的联系起来,互相影响并最终达到巩固的目的。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