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单元分析

  2009-04-30 17:51:3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单元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会used to结构。Used to +动词原形表示过去经常、以前常常,只用于过去式中,用来表示现在已不存在的习惯或状态。 例如:They used to play football together.他们过去常在一起蹋足球。(现在不在一起踢了) 2.used to的疑问形式和否定形式为Did you us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单元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会used to结构。Used to +动词原形表示过去经常、以前常常,只用于过去式中,用来表示现在已不存在的习惯或状态。
    例如:They used to play football together.他们过去常在一起蹋足球。(现在不在一起踢了)
    2.used to的疑问形式和否定形式为Did you use to…?和I didn’t use to… 也可以用Used you to…?和I used not to…但现在多使用前者。
    例如:
    Did you used to swim in the river?  你过去常在河里游泳吗?
    I didn’t use to play the piano. 我以前并不经常弹钢琴。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Language Goal)
    1.学会陈述自己过去常做的事情。
    2.学会陈述自己过去的爱好等 。
    3.能够表达自己现在和过去在外表、性格、娱乐等方面的变化 。
    4.能够表达朋友、家人等现在和过去的变化
    二、语言结构(Language Structures)
    1.I used to be short when I was young. 我年轻时个子很矮。
    2. —Did you use to have straight hair? 你过去是直发吗?
    —Yes, I did. 是的。
    3. —Did you use to play the piano? 你过去弹钢琴吗?
    —No, I didn’t. 不,我不弹。
    4.I used to be afraid of dark. 我过去害怕黑暗。
    5.I’m terrified of the snakes. 我害怕蛇。
    6.—Did you use to be afraid of being alone? 你过去害怕独自一人呆着吗?
    —Yes, I did. 是的,我怕。
    7.I used to walk to school. 我过去走着上学。
    三、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1.—Did Mario used to be short?
    —Yes, he did. Now he is tall.
    2.—I used to eat candy all the time, didn’t you?
    —Yes, I did. And I used to chew gum a lot.
    四、重点词汇(Key words and phrases)
    dark 黑暗    
    sure 无疑,确实
    terrify 使害怕,使恐惧
    on 接通的,工作着的
    spider 蜘蛛
    insect 昆虫
    chew 嚼,咀嚼
    gum 口香糖
    right 立即,马上
    comic 连环漫画
    hardly 不十分,简直没有
    used to do sth. 过去经常
    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be on the swim team 是游泳队成员
    be afraid of 害怕
    be terrified of 害怕
    with the light on 灯开着做…
    worry about 担心
    chew gum 嚼口香糖
    these days 目前,如今
    not…anymore 不再
    五、认知目标
    学生能运用used to结构,谈论学生自己怎样与过去不同,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的变化,灵活运用used to 结构处理和传递信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谈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
    教材分析
    一、Section A
    该部分有4个内容模块:
    1.    第一块围绕What did he use to look like?为话题展开思维( 1a)、听力(1b)口语( 1c)训练;
    2. 第二模块围绕What did you use to do? 为话题进行听力( 2a-2b)、口语训练( 2c);
    3.第三模块在以上两模块的基础上以Did you use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为话题展开训练,训练形式为填写表格(3b);
    4.第四模块拓展思维,让学生随意谈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并简单陈述一下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Section B
    该部分仍为4个模块:
    1.第一模块是思维( 1a)与口语(1b)训练;
    2.第二模块就used to do 句式进行听力( 2a-2b)与口语( 2c)训练;
    3.第三个模块What did you use to do 这一话题进行阅读( 3a)与写作(3b -3c)训练;
    4.第四模块让学生进行调查活动( 4a-4b),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Self Check
    该部分分为2个模块:
    1. 第一个模块以填空形式对新词汇进行训练;
    2. 第二模块要求学生跟句图画中所提供的信息展开写作训练。
    四、Reading
    该部分设置了5项任务:
    1. 第一项任务以对话形式启发学生介绍自己的过去与现在,为下一任务作铺垫;
    2. 第二项任务让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第三项任务以填空形式让学生了解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 第四项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细节;
    5. 第五项任务要求学生用新学知识展开活动,具备真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SectionAla,1b, 1c, 2a, 2b, 2c
    第二课时:SectionA 3a, 3b, 4
    第三课时:SectionB la,1b, 2a, 2b, 2c
    第四课时:SectionB 3a,3b, 4a, Self Check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