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初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3.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化学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
2.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与前二课题的内容联系不大,但学习方法类同,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也应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本课题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填写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的方法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从 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字比较引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同时教材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了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第二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教材还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以及用图片列举了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教材还通过比较说明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不同性能。合成材料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教材用图表和文字介绍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合成材料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策略分析]
1.提前几天将学生分成4-5人一小组,布置学生收集塑料、纤维和橡胶的样品以及衣服标签,上网查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有关塑料的利与弊,以及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2.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可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到第二部分的纤维,本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组织。
3.第二课时可采用开放式教学,根据课前布置,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且学会用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问题,认识到虽然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但是不合理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白色污染”。
4.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机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帖在教室或黑板报上,便于学生相互交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化学的奥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探究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指导探究〉
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99的“活动与探究”中的表格;并利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认真填写表格中有关化合物的化学式、组成元素、相对分子质量,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讨论(1)的结论:这些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讨论(2)的结论:甲烷、乙醇、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而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该“活动与探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着手,首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然后比较、讨论,自主归纳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阅读讨论 归纳小结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9- P100,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1.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
2.C、CO、CO2、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仔细阅读课本
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区别是看组成上是否含碳元素。
2.C是单质,其余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
3.由于有机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所以形成了数目庞大的有机物,并且有机物结构不同,性质也就不同。
肯定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 然 过 渡 指 导 阅 读
〈过渡〉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用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又分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的用途很广,下面一起来研究:二、有机合成材料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 P102,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
2.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
认真聆听
仔细阅读教材P100- P102的文字材料,塑料制品应用范围比例图,分子模型图等,
根据问题思考并踊跃发言。
通过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自然地从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图、理解图的能力,
演 示 实 验 讨 论 交 流
〈演示〉
演示实验12-1,边做边讲解注意点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回答:
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
〈指导讨论〉
1.指导讨论教材P101的“讨论”栏目。
2.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
〈投影〉
实物投影一张服装标签,让学生讨论各标记的含义,特别是纤维的种类,引导学生讨论和举例说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各有什么性能?洗涤熨烫时的注意事项。
认真聆听注意点,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并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图思考回答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和刚学的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讨论”题;
由教材上的插图或课前收集的各种塑料制品,分别说明它们的用途。
观看投影,根据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
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用途的基本观念。
塑料、纤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刚学的书本知识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提 问 引 入 课 题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上堂课学习了哪几种合成材料?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过渡〉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另一种合成材料——合成橡胶。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的文字和有关合成橡胶用途的插图,并介绍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
认真听题
思考并回答
仔细阅读教材和插图,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投 影 展 示 评 判 讨 论
〈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 P105的文字和有关塑料等的插图。
〈投影〉
学生课前调查的有关“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让学生评判是否合理?
〈展示〉
展示学生收集的标有“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塑料制品,请学生讨论回答各标记的含义。
〈投影〉
投影学生从网上下载的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例如:淀粉塑料、导电塑料、塑料回收等图片。
仔细阅读教材和插图,划出重点。
观看投影和展示并积极评判、讨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来,很兴奋。
课前由学生收集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来,很兴奋,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 开 辩 论 投 影 小 结
〈组织辩论〉
将学生分成甲(正方)、乙(反方)二大组,正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利”,反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弊”。挑选二位支持人以及双方的组长,课前进行指导。
辩论过程中组织好纪律,有时作一些指导。
〈投影〉
多媒体投影“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新型合成材料的图片。最后,呼吁大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
甲、乙双方面对面展开辩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争着表现自己。
通过辩论和观看投影,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爱护环境的重要。
将辩论引入课堂,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的尝试,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辨证地看问题。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板书设计]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第一课时:
一、有机化合物
1. 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
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区别是看组成上是否含碳元素。
2.C、CO、CO2、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C是单质,其余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
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二、有机合成材料
1.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
4.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
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等
第二课时:
1.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
2.“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3.新型塑料介绍
4.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