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之间
在我们教育界,大凡着书作文者,都是要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丰富的经验,独到的发现拿出来与同仁共享。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他们课内课外呕心沥血的结晶,有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最新动态,有幕后英雄真心的奉献。每读这些文章总不敢大意粗心,认真汲取每一点养料来充实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要求自己必须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如今,我也要来写一篇关于教学的小文章,半个学期的教学生涯,浅薄的一知半解,让我不免惴惴。这里谈不上成果、经验,甚至连发现都不能称为独到,只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首、总结与思考。虽然浅薄却鼓起勇气拿出来贻笑大方,因为我深知这是做好教师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在大学的语文教学研究课上,我就深深爱上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她面对的是孩子,手捧的是书,还有比这更富有诗意的吗?她看似简单却内蕴丰富,还有比这更富有挑战性的吗?她在美文与孩子中间营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催发痛苦和喜悦,制造笑声和眼泪,还有比这更富有成就感的吗?在大学的课堂上,我知道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出色的教学艺术,深厚的理论素养;我读了一些语文教育界泰斗的研究论文;我明白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包括成绩与问题;等等这些都让我跃跃欲试,我急切地盼望走上三尺讲台。直到我开始真正的面对学生,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我想谈一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的学生要活动,要全部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也曾幽默地说过:“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语文教学在于活动。”对于这种教学理念我是深深赞同,并一直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的进一步发展。活动的好处不用赘述,道理很明白很简单,难的是如何去操作,难的是怎样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我在我的课堂上曾做过这样一些尝试,带给我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怅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这是我一直所注重的。比如在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我把诗中蕴含的画面美,音乐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让学生分组仿照电视散文作一档《再别康桥》的节目,给它配上画面和背景音乐。我们班的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相描述画面,有的甚至在纸上画了起来,有的说要配舒缓的古典音乐,有的说要配欧洲风情的钢琴曲。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我给学生出示了精美的课件,让他们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中去领略体味诗歌的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讨论中,有师生之别,无尊卑之分,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氛围。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老师的适当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这样的课上下来,老师充实自信,学生也收获颇多,情绪高昂。可是这样绝佳的境界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出现,活动的形式单一(比如只有分组讨论)很快就会让我们今天的学生好不容易燃起的激情淡去,这种情况又常出现在那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文章中,比如政论性太强的演讲词,比如太难懂的古文,有时甚至也出现在我,教师本人不太感冒的文章中。一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懒的念头上来了,又会陷入以前的传统的那一套中去,不能坚持不懈地给学生营造一种活动的,人文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理念,怎样去实践,这是需要我长期去学习,去摸索的问题。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因此课内活动的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不能单一。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设置不同的教法,故事性强的可以让学生去编课本剧演出,抒情性强的一定要注意课件的精美动人,给学生充分大量的预习时间,抓住重难点,忌面面俱到。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讲座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这些还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我明白实施起来将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这将是我在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其次我还想谈一谈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感自己作文教学的无序与盲目。批改学生的作文,虽然发现的问题有很多却不知道如何去突破难点,自己都觉得说给学生的太苍白无力。摸不清深浅,不知道作文指导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指导学生才能使之在考场上获得高分。在学生的习作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文笔优美,他们往往能写出美丽的文字却拿不到高分,原因是他们的文章不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这一类的学生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在一开始,针对作文教学,我尝试了以下几点。让学生每周交两张练字作业,以期作文卷面整洁分不丢;作文写完之后交给同桌修改错别字,并签上简单的批语;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个“课外读写本”,记下读书心得或生活随感。实施之后我志得意满,自我感觉挺不错,觉得学生作文水平应该有所提高,其实是一个阶段下来,收效甚微。陷入怅惘中的我幸运地获得了一次去泗洪中学学习的机会,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我们高一语文组的老教师们,是他们给了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那次去泗洪参加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给我的收获很大,与会的许多老师的发言都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很多高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