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明观

  2009-05-01 16:53:23  
谈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明观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谈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明观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关键词 : 科学发展观;传统工业文明;新文明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吸取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如果进一步对这个科学发展观进行文化思考,那么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内涵着一种新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因此,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观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具有新的世界文明的普遍意义;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落实到各个国家和民族,又必然要和各自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本文拟主要分析中国在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情的新文明观的必要性。
    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不但签署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而且忠实履行会议承诺。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出了2000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慢的具体目标。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领,明确要求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两个转变”,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的转变,减少资源消耗量,降低单位产品能源耗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手段,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和前景目标,令人鼓舞。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所面对的困难的挑战,冷静地承认中国大陆刚刚迈上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
    二、中国大陆亟需从“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
    应该看到,中国大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其中突出的是人口膨胀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就不能不使中国大陆还面对着如何彻底走出“非持续性发展”社会的艰难课题。
    第一,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现在中国大陆人口已超过13亿,而且每年仍以1300万?1400万人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国家财政收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日益下降。自然资源总量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如我国可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可耕地还在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却要供给占世界24%人口食物。尤其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严重,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铅、金等矿产储量不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且中国大陆人口对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来自数量上的日益庞大,还来自每个人消耗资源、能量快速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分母的加权效应”。
    第二,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严重。对中国大陆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矛盾的严重状况,及其对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少学者都做了分析。本文不再赘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估算资源消耗时,必须区分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两个概念,这对于人口多、资源短缺的中国大陆,以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环保的方式运用自然资源,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现代农业型污染、传统工业型污染、城市型污染与环境的矛盾日趋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了生态圈的同化能力和负荷能力。中国人口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始于1973年,大力强调环境保护也始于1973年。由加强“三废”治理,到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基本上没有造成总体上大的环境恶化。但是由于中国的环境破坏由来以久,尤其是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粗放型为主,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大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能低估。
    一是现代农业型污染突出。目前中国传统农业型环境问题减弱,现代农业型环境问题日趋强化。表现为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加剧。中国大陆每公顷耕地所施的化肥量已是美国的三倍,印度的四倍。而且无论化肥施用总量,还是就分项考察其增长速度均超过粮食等农产品增长速度。这种化肥施用上的高投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施用化肥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成为一些水系水质下降、污染严重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二是传统工业型污染仍然严重。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传统工业在一定意义上本身便是污染产业。因为这些传统工业的能源多来自煤炭,而且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中国农村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传统工业,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绝大多数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严重污染问题已经构成一部分乡镇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关键性问题。
    三是城市型污染也在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不限于工业生产,还有居民生活、交通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生活消费型污染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空气污染,尤其是汽车尾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严重。而且许多城市河段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或投入江河湖海,成为新的污染源。这种状况已经在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
    总之,中国大陆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矛盾状况表明,中国亟需从“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
    三、中国要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国情的新文明观
    中国在现有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笔者认为,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资源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自然资源取决于地理和生态环境。非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正是由环境恶化引起,而环境恶化又同人口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因为使环境恶化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或人群,是他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任何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内含着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或者说,都是一种特定的文明观。当前全球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由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或者说,传统的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中国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不能重复西方工业化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重演传统工业文明的整个历史;而是亟需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并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的新文明观。
    这种新文明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社会文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中,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念上的,强调只有不断扩大和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人类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和幸福。因而逐渐形成了以无限度、无休止攫取自然为前提,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