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教育观
[摘 要]
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后进生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特点进行教育转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愿能对德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 后进生 教育
[正 文]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
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
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而
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
者在近来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后进生”的教育观,在此撰文,与同仁磋商,希
能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有偏颇,仰祈批评指正。
一、探究病因
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
除”。斑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
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
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
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
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
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
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
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
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
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
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
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
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
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
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
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
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
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
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
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后进
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
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
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
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
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
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
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