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教育成为近视眼
摘要:教育的目的应该放在培养一个和谐的人上,通过实现“人的回归”来实现教育的革新。
关键词:教育目的;人性;能力
教育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角那样进入一所名校?还是像《我平庸我快乐》中的父亲所标榜的那样,宁要一个快乐的傻子,也不要一个忧郁的天才?在注重智商的精英教育观与天才培养类书籍盛行多年以后,《我平庸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一批反“天才”教育的书籍和反精英教育观的出现让我们对教育的目的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教育应该给人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而是教育可以贯之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教育的责任是培养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多少人,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取得了更高的学位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上仍茫然不知自己应走向何方。这些终极问题不是时隐时现地叩响着我们的心灵吗?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启发每一个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人不断地去“认识你自己”。于是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间天宇,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天地间、浩淼人类长河里一个有限的、独立的、孤独的个体,了解到每一个生灵都经历着生命千回百转的幸福与悲哀。于是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多么像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忧郁的因理性而徘徊的王子哈姆雷特,在生命的纷坛歧路上一次一次做着艰难的选择:t0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在时间织就的经线上,我们用存在的勇气,以自己的所思所为为纬,勾画着人生的坐标。一个一个坐标连接起来,便成为自己生命历程的起点,在这种过程中,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件已经完成的定型作品,只是在不断成为他(她)自己,而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基于选择的责任。
从这种意义而言,我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启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由此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担负起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我以为,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如果将学生们比作卫星,那么,成功的教育就如同运载火箭,让学生们在星箭分离后自主地在求知的轨道上运行。
在我读小学与初中的时代,家庭和学校对我的要求往往是“做一个好孩子”。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乖学生。那时,在我眼里,老师说的话、书本上印刷的字句,都是亘古不移的真理,我将之铭记在心,仿佛真理在握,从来没有对它们产生过任何怀疑。直到我高中时遇到一位启迪我用自己头脑去思考的老师。高中,正是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疑问、寻索答案的时候。我和我的同龄人正处于开始自觉关注社会问题并希望由自己决定生活方式、试图拒绝家长和“大人”干预的时期。老师启迪我独立思考,鼓励我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我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辩护,只服从于让我认同的思考,从不因为她的老师身份而自甘“屈服”,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心灵充实而快乐的日子。当我在纷繁的世事中,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用自己的理想支持人格与尊严时、我欣喜而又欣慰地发现,思考使我感到有力了。就在这种独立思考中,我一步一步寻找着自己人生的道路。
我曾问她:“你是在塑造我吗?”她回答:“即使是塑造,也只能体现自由的涵义。”三年过去了,这句话我一直忘不了。对教育中自由精神的思索也自此开始。
我以为,一种坦荡、开放的教育胸襟不仅给老师以讲授的学术自由,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更是对学生独立思索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与信任,学校与教师相信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思考,在尽可能多的思想交锋中,了解认识世界有多种视野,从而法除偏狭的观念,并最终形成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与信念。具有自由精神的教育必是尊重个体差异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教育。所以,对于学生,
如果他(她)是一只鸟,就让他(她)尽情歌唱;如果她(他)是一朵花,就让她(他)尽力实现花的芬芳。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戒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仅凭金钱我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和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重视,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我们在着手改革教育时,也必须要追溯到教育的目的上去,特别是“人的回归”问题,即个体发展的终极目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应该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我们从其对教育概念的界定及教育目的的表达来看,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正如他所说的:“仅仅教学生知识,而对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挥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现代文明对教育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人性,开发人的能力。因为不提高人性,人的能力的开发就会丧失基础,就会造成把人单纯地当作生产手段之一的结局。所以,当前教育的定位必须坚持以人性和能力的提升为中心目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缺任何一方面,否则,都将是教育的残缺。这样定位既符合教育本质的规定,克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又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是教育目的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必然选择。
在各家教育的本体论中,一个共同的认识是:“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但对于发展人的哪种才能,各家的说法不一。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狄德罗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的理性;裴斯泰洛齐的见解是教育是发掘人生来就有的各种渴望得到发展的能力和力量,道德是关键,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赫尔巴特干脆认为“教育的整个任务可以概括于道德概念之中”;而在马克思主义中,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把教育的目的解释成“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的我国教育界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人的“全面发展”解释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今天更流行的说法结合了最新的教育理论,但似乎少见深入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教育的四个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