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2009-05-01 16:29:08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  实际上,中国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且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趋势。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始终存在着“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如何从国情出发摆正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的地位”的问题。这正是农村教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  农村教育观是“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的一部分,其变革不但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互为条件,而且为农村变革之走势所左右。从方法论看,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进行“主体自我定位”:我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对待农村人口受教育?  从操作过程讲,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这种“发展”并非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应该实现从小农生产者到“中国人??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所谓“中国人”,纵向看继承与升华民族性;横向看是国际社会中具有“国格”的中国人。所谓“文明人”,是同时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伦理人。所谓“现代人”,是在终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而成长起来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体。从逻辑顺序讲,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以九亿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观念、学习。劳动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表现为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而无论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人的发展,都只能源于教育发展。所以农村教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反映出中国对农村发展及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过程与认识水平。  今天,中国农村教育正经历着从工具论到主体论,即从功利性教育到主体性教育,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质的发展过程。  这个历史进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毛泽东时代”(1927?1978),农村教育“工具论”。  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21?1949),农村教育作为农民运动的一部分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工农队伍。从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胜利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农村教育都曾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其发动者、组织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把农村教育作为某种“工具”去充分运作。  1.农村教育“工具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农村教育“工具论”的“根”是“教育救国论”。而“教育救国论”在中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从闭锁的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在那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内忧外患的国情、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先是“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反映政治上的爱国主义与情感心理上的民族主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何启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把教育看作是“救亡之道”和“富强之本”,当作实现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手段。而严复是“独树异帜的教育救国论”,当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时,严复对孙中山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现于乙,混于丙者将发之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把教育看得比革命、实业更重要。孙中山则是“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的思想”,提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然后“中国人数四万万皆应受教育”。与孙中山同时代的还有“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的“革命教育”论(邹容),与“学问,教育者,三累而上,强国势之起点也”与“兴女学”教育思想(陈天华)。总之,教育成为众多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方法论思考时的一种主流思想。  从19世纪7O-80年代起,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兴起“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想,其着眼点都在于国民,从早期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到民国初年的蔡元培、张春等,“提倡者们的本意与动机在于如何通过教育来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富国强兵。振兴祖国这一近代中国的时代史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道。接着而来的国内革命战争,使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战略选择。在国难当头之时,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其理念与目的仍然是“教育救国”。而革命知识分子毛泽东出生农村,熟悉农民疾苦,农村文化、农民革命史,他将农村教育与发动农民革命结合在一起,把农村教育作为发动、组织农民革命的手段与工具,自然成为当时最佳的历史选择。  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认为:20世纪20-30年代,国民党的农村政策失信于民,农村陷入大灾难、大动荡。因此,以革命推翻反动政权,便成为彻底根治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大动荡,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农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因势利导地依靠和组织农民,发起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井最终开辟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之路。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这段历史背景作了精辟的剖析:如果共产党将中国农民引入革命时,农民的确具有革命潜力的话,那么,这种潜力几乎完全在于:即乡村人口远离政府。这种潜力还在于农民根深蒂固的愤慨中:政府远离村民,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是外部世界,但外部世界却剥削和压迫着农村的封闭世界。在克服了乍看起来难以超越的困难过程中,“共产党最终完成了将这种潜力(只是许多可能性之一)转化为行动的伟大壮举。”   而共产党“将这种潜力转化为行动的伟大壮举”,从方法论看正是毛泽东成功解决了如何发动与组织农民的难题。历史证明:农村教育作为发动与组织农民的工具论意义被认识并付诸实践,则不仅在社会变革的法理之中,而且在反思历史与正现实的情理之中。  2.“乡村教育学派”的农村教育观  在革命先驱者从政治学角度关注农村、发动农民的时候,还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视野关注农村,并投身农村教育: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走向农村”等农村教育观。1921年他指出“学校十之八九应当属于乡村,当为适于乡村生活之教育。”他又说:“我们所以提倡职业教育,就是为一般教育都是空场面,失败得够受用了,所以想到职业教育。我们所以提倡乡村教育,就是为都市,全是浮泛在人群表面上的空场面,照此下去,前途危险不得了,所以想到乡村教育。”1926年6月他在江苏昆山县徐公桥创办乡村改进区推行其农村教育观。  陶行知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等农村教育观。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宣言:“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927年3月他在南京郊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以实践其农村教育观。  粱漱溟提出“民众教育或社会教育即乡村建设”等农村教育观。他说:“中国的民众多在乡村,故民众教育,即乡村民众教育。中国是乡村社会,故社会教育即乡村社会教育。此种教育,是很活的、很实际的教育;此教育即乡村建设。”1937年6月梁漱溟在山东省邹平县建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以试验其农村教育观。  晏阳初提出“开脑矿”等主要针对农村人口的平民教育观。他宣传“中国现在不是没有人才,是民众的脑矿未开,有许多‘豪杰’、‘智士’、‘哲人’和其他有用的人,都埋没在不识字的人脑海中了。平民教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使大多数人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然后从中可以产生人才”。从1927年冬他在河北定县创办乡村改进试验区起,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乡村教育试验(1952年起在菲律宾继续此项试验)。  他们各自把农村教育观落实为乡村教育试验,希望探索一条提高农民文化、改造乡村使之脱贫的道路,井为此作出献身的努力。无论从教育本土化的探索看,还是从教育民主化的探索看;无论从教育实践的方法论看,还是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看,都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开了一个好头。正如董宝良。陈桂生等评价的那样:“从中国教育史角度观察,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思潮及其试验,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重视农村教育并且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的一次高峰。大批教育家放弃高官厚禄和优越的城市生活,自愿到乡下去,为乡村教育献身,进行科学调查,提出“富教结合”、“政教合一”等各种试验方案,进行长时期的。脚踏实地的乡村教育试验活动,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和难得的启迪。”  但是,不从政治上推翻反动统治而试图以教育救国,是脱离国情不能成功的。当“教育救国论”在政治军事斗争的冲击下先后衰败时,革命者担负起了改革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武装斗争的使命。  3.毛泽东的农村教育观1921年9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沈定一在家乡萧山创办“衙前农村小学校”,宣布“农村小学所施的教育性质,已经改变有产阶级训练爪牙的性质为‘人的发现’的教育性质了”。10月,革命者彭湃就任海丰县教育局长,创办“农民学校”,决心“从教育入手去实现社会的革命”。……但真正在农村教育与农民运动上集大成者,当属毛泽东。  1924年毛泽东领导的湘区执委会在湘江学校开办“农村师范部”以“预储农运人才”。1926年8月毛泽东主持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农村教育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实践。他讲学:“今后的教育,应该以农民之需要而定”、“这种教育之实施,应该是农民学校??幼年的及成年的,而不是什么国民学校”。(13)这以后,从瑞金到延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都把农民扫盲教育。农民政治教育与组织农民生产互助相结合,这种以发动农民为目的的农村教育与农村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军队教育交相辉映,成为我国现代农村教育的第一个辉煌期。这个时期的农村教育基本定位于“为革命解放战争服务”,在整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村的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立了大功。为此,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代表,他始终站在农民运动的制高点,一生都在探索如何运用农民运动去实现中国的独立与进步,他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当然也是基于这个宗旨。  武汉大学吴怀连博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都是非常重视农民问题的。将农民看作是主体,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其以后,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更全面系统地坚持了他的农民革命主体论,同时又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形成了农民革命‘主体??对象双重性’理论。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是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民主革命)与农民关系研究的重大贡献。”50年代,毛泽东注意到合作化的关键在于它“是一场严重的思想和政治的斗争”,对农民的教育和斗争必须贯彻到合作化运动的始终。他从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中看到小农经济的“危机”后,特别强调农村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这是他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主体抑或对象”的探索的又一进展,即从以前的“主体??对象”论演进到单一的“对象”论。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而到60年代初进行以农村干部为对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农民群众尤其贫下中农则成为这一运动的教育者和革命的依靠。吴怀连认为:在对中国进行体制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一方面将农村农民作为这种改造的一个对象,另一方面又将他们作为改造城市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主体。  毛泽东对农村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他通过农村教育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心应手。就连与之观点相逆的朋友梁漱溟和敌人蒋介石都不能不承认。  1938年梁漱溟到延安与毛泽东长谈6次。梁根据自己搞“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说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动不起来”;毛泽东打断他的话:“你错了,农民是要动的,他哪里要静?”1950年梁溟去华北、东北视察土地改革,看到农民积极热情,和他当年自己搞农村改革遇到的冷淡形成鲜明对照。他公开承认:很明显,共产党的办法(尤其是它们的群众运动)是有效果的。至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导至其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失败只是一时的,惟有教育的失败影响巨大,且非短时间所能补救,而国民党之所以落得寄身孤岛的下场,最重要而又最值得研究的是教育问题……只因多年教育的失败,所以造成全面失败的主因。蒋介石进一步提出,所谓教育的失败,不只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而更确切地说,是失败在缺乏健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上面。  然而,共产党主政的中国与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旧中国完全不同了。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方法论照搬于建设,不适应农民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吴怀连总结毛泽东解放以后的农民观及其农村建设的状况,认为:“机械地套用战争年代的革命方式于和平时期的建设,从大前提上看是不识时务的。因此,不论将农民看作是革命的对象,还是看作是革命的主体,抑或对象与主体的双重定义,都不能导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种效果。”  尽管如此,从方法论看,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正是毛泽东成功解决了如何发动与组织农民的难题,才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回顾这段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成功地运用“农村包围城市”方法论的同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与中国农民关系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左右着中国现代史、也左右着农村教育。但无论是把农民作为革命主体还是作为革命对象,毛泽东都把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基本阵地,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其教育观围绕着农民地位的升降而有所变化,但把农村教育作为其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乃至文化斗争之手段与工具的功利性目的基本没有变化。  二、第二阶段(1949-1977),农村教育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一部分。  1949年以后,农村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参与并推动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斗争。毛泽东直接领导了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农村改革与建设。  第一步,(1949-1956)农村教育主要服务于从政治上巩固政权。农民成为革命的主体:在政治范畴进入各级政权。在生产上有了土地(耕种什么、怎么耕耘不一定自己能作主)。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学校必须面向工农的大前提下,努力让农民及其子女取得受教育机会。毛泽东指示:对工农子弟实行人民助学金。接管全部私立中小学、废除(干部子弟学校)这种贵族学校。他强调从农村实际出发办学:“农村小学可分三类:中心小学、不正规的小学、速成小学。农村小学应便于农民于女上学。”一年一度的农村“冬学”也主要是向农民进行政治时事教育,着眼于巩固农民必须享有的政治地位,以对付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农村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工具。  第二步,(1956-1965)农村教育主要服务于从经济上巩固政权。抗美援朝与“社会主义改造”胜利之后,从经济上巩固政权上升为头等大事。毛泽东一方面承认“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另一方面又乐观地预测“文盲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例如7年至8年)加以解决”。为尽快摆脱经济落后而发动大跃进时,毛泽东为八大二次会议工作报告加上“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政治上犯错误,总是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农村教育也就定位于“教育农民同盟军、巩固与农民同盟军的关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此他反对阻碍农村教育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教材”,肯定“戴帽子(小学附设初中班)……是好办法、先进经验。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毕业后好回家生产”。强调“课程不要那么多,那么高,要砍掉一半”,“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取消宪法课,要编新的思想政治课本”。并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社办学校”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三条原则之一(另两条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农业中学、简易小学与“半耕半读”的办学形式在农村得到推广。这一系列措施迎来了农村教育第二个辉煌期。在这个阶段,农村教育成为执政党绝对领导下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力量。同时,由于反右斗争、反右倾斗争带来的政治威慑力,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特殊工具继续释放着阶级斗争的能量;长达20余年的“阶级成份论”把一些“出身不好”的农村青少年基本排除在教育大门之外。  第三步,(1966-1977)农村教育主要服务于从“文化”上巩固政权。文革十年,只讲“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批判“全民教育”。毛泽东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指令,《人民日报》关于“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及“马振扶公社中学一学生不会答题挨批评自杀”的宣传,使农村教育成了阶级斗争的靶场。为了安置城市青少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民成了教育的主体。加上“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改造大学”、与公社一夜普及中小学,使农村教育(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到非正式教育)在组织上被高度重视,规模上迅猛扩大,形式上花样翻新;但其目标、内容与方法已背离教育规律。当教育工具论强调到极至,共和国教育己被异化。  这是一段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教育发展史。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育人塑造未来。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育人,它首先体现在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上,教育的其他功能都要以此为基础、为中介,即通过育人来实现。而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只偏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忽略教育的本体功能。在这样的教育下,农民很难主动获得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健全人格与创造能力,其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露出来??事实提出了一个不应回避的问题:过去的农村教育对几亿农村人口自身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农村教育已高度组织化的农民在建国40年之后的1989年还有2.2亿文盲、8000万贫困人口、600个贫困县(直到今天,农村贫困仍然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让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仍然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目标)?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一方??革命根据地,在向城里输送了一批批领导者、管理者之时自身却无力脱贫,被纳入“老(老解放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疆地区)穷(贫困地区)”之例?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无能的。那些最早享受教育的农民未能获得求生存、求发展的最起码的知识技能与创业能力,那么,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的自身活力等等,就不仅仅是农村教育的讨论,而应当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后(1978-1998),农村教育挑战“工具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教育既是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教育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农民以及农村教师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劳动、生活与交往,就有了思想上、文化上的相对自由,这使农民有了享受教育权的可能;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相继得到提高,加上《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支撑,也使农村教育有了根本性变革的可能。  20年来,农村教育的确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量”的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上。在“质”的方面,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的迅速普及对于世代文盲的亿万农村家庭,本身就是“质”的深刻变化;但从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思路??即从发展农村教育的思想方法论看,仍然没有摆脱“教育工具论”的制约。    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提倡农村教育为“本地”培养有用人才而进行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的思想方法论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实用论”。  经过拨乱反正的恢复性发展及恢复高考的导向,农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脱离农村实际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几十年前陶行知指出的乡村教育弊病仍大量存在。河北农业大学开发太行山时,并没有什么先进技术,但不少农民反对。前国家教委领导在“全国贫困县教育工作研讨班”(1988.10)指出:“一些初中毕业生连果树剪枝都不能理解,这难道不值得认真反思一下农村教育吗?”他说:“从宏观上看农村教育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教育结构不合理”,

[1] [2] [3]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