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现况

  2009-05-01 16:27:00  
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现况 <!--StartFragment-->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现况 余柏民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1990年之后,教育改革的口号已成为台湾地区住民的共识。1994年台湾大学教授黄武雄等人发起“四一○ 教育改造—为下一代而走”嘉年华会,改革者提出落实小班小校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现况

<!--StartFragment-->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现况 余柏民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1990年之后,教育改革的口号已成为台湾地区住民的共识。1994年台湾大学教授黄武雄等人发起“四一○ 教育改造—为下一代而走”嘉年华会,改革者提出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教育现代化及制定教育基本 法四大主张(详见表1)。      附图{图}      资料来源:《中国时报》1994年4月11日。      1994年9月21日,台湾政府为回应民间教育改革的需求,特别敦聘李远哲博士担任召集人,成立“教育改革 审议委员会”。      该委员会历经两年之研究,提出了不少改革建议,目前部分已实施,但大部分的建议尚在努力中。      二、教育改革的背景因素      台湾地区促成教育改革的背景因素,主要是受到“解严”后政治及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因为教育政策免不 了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世界教育思潮演变的影响,也是促成台湾地区教育改革 的因素之一。因为教育决策的转变必须有赖教育思想作后盾,台湾地区近年来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受到人文主义 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人文主义(Humanism)的意义,主要在强调人文价值与人性尊严,重视人伦关系与人的责任,并认为人具有 选择的自由意志。近年来,重视人性的人文教育思想已蔚然成为国内外教育革新发展的主流,而倡导人文教育 精神更为台湾地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因为当前台湾地区的教育,有不少措施,适巧与人文主义的人性化教 育背道而驰。台湾地区的教育向来偏重教师权威,忽略学生自我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又以智育挂帅 ,学生成为背书的机器人,教学缺乏弹性,学生自由思想被扼杀。为补救缺失,人文主义正好可以提供一剂补 偏救失的良方。      除了人文主义之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影响力正逐渐在扩展中。后现代主义自本世纪50、60年 代兴起后,现代性(modernity)逐渐成为被质疑、批判或否定的焦点。后现代主义跟女性主义、边陲文化及少数 民族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连,因而在教育中更强调多元化、乡土教育及生态保护等取向。      三、教育改革的动向      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是从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切入,以下笔者将扼要对近年来的改革方向作一概 述。      (一)入学渠道多元化。联考只用少数科目来评量学生(偏重智育领域),其他的表现显然无法顾及,学 校教育发展因而受阻,甚至遭到扭曲,影响所及,分分计较的心态自然形成,视野也无法扩展。为改革此一现 象,大学入学方式已逐渐多元化,如增加推荐考试,申请入学等渠道,并研究推出改良联招。高中(职高)入 学方式除了联考之外,也增加自学方案分发、推荐甄试、保送甄选等途径,甚至于在公元2000年将采免试入学 高中、职高方案。      (二)广设综合高中及技术学院。由于国民所得的大幅增加,使得群众普遍有能力、有意愿从事较多的教 育投资,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子女在职高毕业后继续升学。根据台湾省教育厅的调查,1991年台湾省职高毕业 生就业率只有58.27%,且逐年递减。过去,一般人都将职高教育视为终点教育、二流教育,除非考不上高中, 否则不愿去就读,导致高中入学考试竞争加剧。为打破此一观念,台湾“教育部”逐渐拓展技术教育的升学瓶 颈,将部分职业技术专科学校逐年改为技术学院,并将一些职高或初中改为综合高中,以适应求学者的需求。      (三)减少中小学生班级人数。由于市区土地昂贵,增设新学校有实质上的困难,因此小校化的目标不易 达成,不过小班化的目标已逐年在推动中。1995年台湾地区各级学校平均每班学生人数为38.96人,其中公立3 7.61人,私立43.40人;若按各学校分析,幼稚园27.80人,小学35.49人,初中41.53人,高中45.30人,职高4 7.09人,专科学校50.22人,大学42.18人,独立学院42.14人,特殊学校9.61人,补习学校37.94人。      初中及小学人数,距离民间教改人士所要求的每班30人,尚有一段距离,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正在努力中。      (四)师资培育多元化。1994年新“师资培育法”通过后,中小学师资培育,正由一元化、完全公费、统 一分发、中小学教师分流培育等方式,改为多元化(除师范院校外,一般普通公私立大学亦可设置教育系、所 或教育学程培育师资)、以自费为主公费为辅、不再分发任用(除公费生外,自行应聘)、中小学教师可合流 培育等方式办理。师资培育已由原先的计划型、定向型改为储备制、市场制的自由开放式。      (五)中小学教科书改采审定制。过去为统一思想,齐一水准,中小学教科书均由编译馆统一编写。为适 应社会多元化,中小学教科书已采开放制,由民间企业编写出版后,交由“教育部”审查通过,再由各校教师 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版本。      (六)国民小学实施开放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型态过于封闭,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内容已难满足社会的需 要,更不符合教育松绑及弹性化课程的观念。如何使教学更加活泼化,适应人性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 。开放教育的形式即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其做法如表2。      实施开放教育之后,学生在创造力及适应力方面均较以往为佳,但也有人批评其学生成就比不上传统班级 ,因此如何改善其教学方式,尚有待研究。      附图{图}      四、结论      这一轮的教育改革,是台湾当局与民间有意识推动下进行的,显示了朝野对教育改革已具有共识。但是教 育主管部门所认知的教育改革,是在维系现有建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问题,透过政策的手段加以渐进的改革 ;而民间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则是着眼于整体教育制度的改革。尽管朝野对若干争议性议题已达成某种程度的 共识,但在观念、内涵与实践的各个层面上,仍存有渐进与激进改革的重大鸿沟。我们认为在民间强烈的期望 下,台湾教育当局应以更开放的心胸,广纳民间建言,缩短理想与实际的差距,落实教育改革。      总之,对台湾教育当局主动推进改革的用心诚意,我们愿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仍要呼吁教育政策的制 定者,在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体制不可能自立于改革之外。在当代和平民主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教育早已不是国民必须被动接受的国家提供指导之义务,而应为训练一健全民主人格的权利。本于此认识 ,教育改革确已不能拘泥若干枝节的修补,而必须从观念、制度与实践上作更大幅度的改革,才能适应未来社 会的发展,使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教育空间。      (衷心感谢台湾高雄师大黄三吉博士的真诚帮助,没有黄博士提供的资料,本文不可能完成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