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备《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的体会

  2009-05-01 16:11:28  
我备《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的体会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是教科书中新增加的教材,内容多,史实繁,而且矛盾错综复杂。在备课时深感棘手,在课讲完之后,仍有不足之感,对于这类问题怎么办呢?下面我仅就自己在备这节研究课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反复钻研教材,掌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我备《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的体会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是教科书中新增加的教材,内容多,史实繁,而且矛盾错综复杂。在备课时深感棘手,在课讲完之后,仍有不足之感,对于这类问题怎么办呢?下面我仅就自己在备这节研究课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反复钻研教材,掌握基本线索      钻研教材是从阅读教材开始的。首先,我一连几遍诵读教材,在掌握教材的概貌的基础上,弄清史实,接着,再进一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线索。什么是基本线索呢?一般说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向。开始时,我曾先后考虑到以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和两汉对匈奴的和亲为基本线索,但细加思考,无论是以两汉对匈奴的战争为基本线索,还是以两汉对匈奴的和亲为基本线索,都未免有点片面,很难贯穿本课错综复杂的矛盾,相反会使二者割裂开来,无论是从内容上来讲,还是从形式上来讲,都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最后,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把两者合二为一,挖掘两者之间本质的联系,这样问题就明确化了。无论是两汉对匈奴的战争,还是两汉对匈奴的和亲,说到底是讲两汉时期同匈奴族的民族关系,所以,本课的基本线索应该是两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因此,我在讲课时就把民族关系作为主线来贯穿全课。讲课开始时,首先提问“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怎样?”由此导入新课。那么,“两汉时期同匈奴的关系又怎样的呢?”为了突出基本线索,使本课内容条理化,我又把本课标题做了归纳,划分为两大部分来讲:一是西汉与匈奴的和战,二是东汉与匈奴的和战,这样既体现了基本线索,又体现出西汉和东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和战”从这里,我得到一点体会,这就是在历史课中,所谓基本线索,在这一节课里,往往表现在各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基本线索,就把握住了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处理教材就可以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贯彻教学目的,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的是教材内容的体现,是指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其中包括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是教材内容的基本部分,反映教材最本质的东西,是使学生能够做出历史结论并接受思想教育必须领会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教材应是第一个大问题“西汉同匈奴的和战”。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和“昭君出塞”则是重中之重,这两部分反映的是“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西汉同匈奴的和亲”两大内容,联系所掌握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两部分充分体现出西汉同匈奴民族关系的典型特征——“和战”,所以这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为了表明这段教材在本节课中的地位和贯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在背课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充实这部分内容。例如,对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这部分,我不仅讲述了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叱咤风云业绩,同时,还补充讲述了卫青、霍去病自幼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的可贵品质,特别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语,进一步的升华卫青、霍去病两人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教学目的就通过教材内容得到贯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和基本线索三者之间也一致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难点,应当是指学生费解的史实或理论概括。两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可以说错综复杂,时而和睦相处,时而刀兵相接。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应当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这个难点难在哪呢?我认为教材只简单地概述了民族关系的表象,而没有涉及本质是重要原因。如果教师也只讲现象,而不想法挖掘本质的东西的话,教学目的就没有达到,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不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充分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二,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然后,我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汉武帝能够打败匈奴,除了西汉的强盛和卫青、霍去病的英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是汉武帝是为阻止匈奴对西汉边境的掠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战,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之战,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当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昭君出塞和亲,是在西汉比较强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免遭战争之苦,是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和亲”政策并非是西汉向匈奴采取的妥协政策,因而,昭君出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最后小结指出,无论是西汉同匈奴的战争,还是“和亲”,无论谁胜谁负,这些都是我国由于民族矛盾而引起的民族问题。匈奴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祖国历史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通过学生思考,老师画龙点睛的引导总结,西汉同匈奴民族关系——“和战”的本质内涵就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了。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决定到底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两汉同匈奴的和战》一课,内容多,矛盾复杂,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紧扣教学目的前提下,加以系统化,明确化呢?通过反复钻研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较为成功地采用了图解法。    这样,经过精心设计和编绘,把两汉同匈奴的复杂的民族关系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和形象化。所以,恰当地选择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教学效果十分出色。      综上所述,我在备《两汉同匈奴的和战》一课中,想方设法掌握基本线索,然后围绕基本线索,贯彻教学目的,解决重点和难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学效果还算可以。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