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

  2009-05-01 16:08:47  
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 □学者的一生应该留下些什么,是学问,还是别的什么? □做学问就是要从事科学探索,寻求真理,揭示规律;做学问,就是一个辛勤耕耘的过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学富五车,但求一点精。 □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 学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

□学者的一生应该留下些什么,是学问,还是别的什么?   □做学问就是要从事科学探索,寻求真理,揭示规律;做学问,就是一个辛勤耕耘的过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学富五车,但求一点精。   □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   学风问题是涉及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学风问题涉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说到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学风问题关系到党性问题”,关系到社会科学能否为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科学未来发展前途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必须花大力气从根本上搞好学风建设。   学风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作为学者,应当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学问,为什么做学问,如何做学问这三个基本问题。只要有志于做学问,从事科学研究,就回避不了这三个问题,而学风则始终贯穿于三个问题之中,体现着学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何谓做学问   学问无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顾名思义,学问是既学又问。学,就是吸取已有的知识;问,就是探索和研究,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如何“学”,如何“问”,本身就有学问。做学问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因此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和说明,达到对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   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做学问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也是学者发挥自身才能贡献社会的崇高的精神活动。一切学问家,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科学的方法、强烈的执著精神。究竟是为求“虚名”做“应景”之作,还是为金钱做“商品”之作?是借学问谋“禄位”,还是借学问求私利?有些学问,如基础理论,现在看起来是无用的,将来是有用的。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历史会证明它是正确的。学者的一生应该留下些什么,是学问,还是别的什么?我认为,这些问题想透了,才能做好学问,当好学者。目的总是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方向和成果。目的明确,做学问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学风。   如何做学者   一切做学问的人都要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否则不仅做不好学问、做不好学者,而且还会误人乱学,甚至会败坏学术界的声誉。做学问,就是要从事科学探索,寻求真理、揭示规律;做学问,就是一个辛勤耕耘的过程。一些大学问家自觉地探求为学济世之精神,既给学术界留下了学问,留下新的知识,又留下了人格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治学之道、做人之道。其人格、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朱熹有一诗读来耐人寻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前不良学风之表现   浮躁而急功近利:求数量、追速度而不求质量;东拼西凑;求大而不求精;夸夸其谈,言之无物。   缺乏学术道德:自吹自擂,目空一切,借端炒作,欺世盗名;抄袭剽窃,招摇撞骗;违背事实,不求实证。   教条主义严重: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言必称本本或外国。   理论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无的放矢,脱离现实。   缺乏健康的学术争鸣与批评:或互相吹捧,或旁敲侧击,或互相攻讦。   这些现象任其泛滥下去,不仅会贻害学术界,而且将贻害子孙后代。己风不正,焉能匡世正人?学问家也是人师,师不正,真学若何,怎能教人?不良学风已成治学之大乱,犹如“瘟疫”,需要下决心祛除。如不适时整治,不良之风就会积重难返,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知识界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先进性、科学性,都是学风建设之根本。党员要做到“三个代表”,知识分子也要努力做到。知识分子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他国文明成果、创造时代文明的人群。自有人类文明历史以来,知识界就在文明的传播、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时代的先驱、社会的先进分子。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作先进文化的代表。   要做学问,首先要做人   这里涉及的是“文格”与“人格”关系问题。“文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古往今来,很多大学者都把自己的文章视为自己的生命,把“文格”看得如“人格”一样重要。书是作者的精神、心灵的外在反映,阅其书,知其人也。   做好学问,要敢于和善于坐冷板凳   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这样作出的文章,难免浅薄庸俗。故学者不仅要敢于坐冷板凳,而且要坐出水平,坐出效果来。学富五车,但求一点精。学问应知然而究其必然!   我院各级领导和广大研究人员都要注重学风建设   我院各级领导,特别是所、室领导,教授、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带头。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学风建设不仅是党委的事,更是所长的事。管科研,不能不管学风。只给钱、给“帽子”,而不管科研投入是否有效益、学问做得怎样、“帽子”是否合适,是不行的。党组办、科研局、各研究所都要重视学风建设,要全院共管,综合治理,常抓不懈。   必须在科研工作的实践中去改进学风   要纠正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就要从课题立项、研究过程、成果鉴定、职称评定、学术交流、出版发表(著作、论文、报告)、奖励制度等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一步步、一块块、一件件地做,让良好的学风体现其中。惟有风正,才能学正。惟有源清,才有流清。   学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科研组织和学风建设应一起抓。学风建设不仅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还具有长期性。学者应有自知、自觉、自律。学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祛病除腐一样,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涉及学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也很紧迫。进行学术监督和治理,是发展学术、爱护学术,而不是和谁过不去,不是要整哪个人,不是要抓谁的辫子。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自律和他律历来相辅相成。   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成名副其实的科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称是国家最高学府、科学殿堂、学者园地。我们要扪心自问:够格吗?能心安理得地受此颂扬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为了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以实践为标准,以良好学风立世做人,惟科学惟真理是从。科学探索是奉献者的职业,没有经费支持不行,但钻到“孔方”中是不能做学问的。   愿以此与全院学者共勉。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铁映同志的这篇文章,载于8月21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我们认为,文章所谈关于学风建设问题的意见,对全国的社会科学界都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征得铁映同志办公室同意,正式发表于此,以飨读者。——编者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