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教材和习题答案的一点看法

  2009-05-01 15:56:51  
谈谈对教材和习题答案的一点看法 我们常讲“举一反三”,总认为只是学生的事,殊不知,举一反三,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的事。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与学生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反三”。“举一”是措施,“反三”是目的。“一”要是没有“举”好,“三”也就“反”不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谈谈对教材和习题答案的一点看法

    我们常讲“举一反三”,总认为只是学生的事,殊不知,举一反三,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的事。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与学生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反三”。“举一”是措施,“反三”是目的。“一”要是没有“举”好,“三”也就“反”不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课文”就是老师所“举”的“例子”,就是那个“一”。既然它不过就是个例子,我们老师上课就不能只为了上课而上课,也没有必要把课文看得如何的神圣。课文只是个起点,它是课外语文学习的扩散点,是学生进行“反三”的桥梁。换句话来说,如果课本上的文章不能使用我们的学生“反三”,那它就不是好例子,我们就不能“举”它。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大一统教材,虽几经改革,但依然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汪莹所说,“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学习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伟人化、男性化倾向”, “缺乏时代气息”。再加上语言习惯的差异,写作背景的复杂,学生就更有一种陌生感。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字艰涩,其中有很多浙江方言,叫学生们怎样去突破文字的栅栏,怎样去产生共鸣,怎样去生发联想呢。更何况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岂是十几岁的孩子所能企及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自己编教材,选一些文质兼美又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岂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更容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不就事半功倍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坚守课本而不放呢?例如,前不久,报纸电视里掀起了关于设置“禁。讨区”的讨论,我就编选了《这也是一种施舍》、《高贵的施舍》、《搬砖》、《尊严》等一组关于乞丐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也引导他们如何去拓展阅读。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现在提倡搞校本研究,编校本教材,目的就是要我们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高度尊重学生主体,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现有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既可以以主题为单元,如思乡、亲情、爱国立志;也可以以同一写作特点的文章组合为一单元,如对比,就可以把《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组合成一单元;如铺排,就可以把《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放在同一单元;又如语言“陌生化”这一特点,就可以把《夏日绝句》、《不朽的失眠》、《阳光,也是一种语言》等编在一起。我们编选的教材,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喜欢。只有老师喜欢,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才能感染学生。如果连老师自己都不喜欢的文章还要硬上,味同嚼蜡,不仅不能使学生受益,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兴致,甚至会使老师的热情减退,影响对教学的追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但“举一”的过程决非老师全包,也可以由学生来参与。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叫学生推荐他喜爱的文章,叫他谈谈推荐的理由,经老师同学认定后作为课文来上。我每周都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这个推荐的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他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他要推荐一篇好文章,他至少得看三篇文章。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这种做法,不仅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推荐的文章被选作教材的时候,他们那个高兴劲儿甭提有多高了。
    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夸夸其谈,整节课都在那里讲啊讲,没有留时间给学生“反三”,这实在是一种浪费。正如一出戏,老是只停留在开头,是没有什么味的。真正的好戏是要学生来唱的。“反三”才是戏眼,才是高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或由此生出联想、比较,这就表示学生有所得。学生有所得,就是老师有所得。
    既然“举一”可以“反三”,那么答案就可能不止一个。我认为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样性的,答案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只有好与较好之分。答案正确与否,是我们成人(老师或编者)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的,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眼光得出来的。如果正确答案离学生思考的结果相距太远,那这个正确答案就毫无意义了。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思考。只要自圆其说,有根有据,就应当给予肯定、给予鼓励。况且,形象大于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见得成人的观点就对,学生的看法就错。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有的学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是穷人的无奈”,有的学生说“穷困乃万恶之首,都是贫穷惹的祸,贫穷异化人性”,有的学生说“都是虚荣心在作怪”,这些答案远比以前教科书上讲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要丰富得多,也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谁都没有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怎么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呢。更何况,重视金钱,也决非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现象呀。可能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很幼稚,但如果经过讨论之后,全班再也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更好的联想,那么,这个幼稚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 “举一”是为了“反三”,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举一”不能“反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反三”是检验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我们老师应该坐下来,向学生看齐,以学生为出发点,也以学生为归宿点。学生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是我们活的教材,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才是我们最好的教参。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