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的艺术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①。另一方面,这项徒劳无功的劳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改变这一现状一直是人们企求而未能得到的。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我认为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作文批改的艺术。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握好这一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一、冷 热 法 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其作文经常获得教师的好评和同学的赞扬,心中往往产生骄满之情,久而久之轻狂态度流于笔端。对于这类学生必须使其清醒、冷静,这就是所谓的“冷”。如一学生在《社会现象随感》中写道:“当今社会由于金钱万能而私欲横流,特权阶层的腐败,使百姓怨声载道……”。这篇“随感”辞锋之犀利,言语之激烈,是学生作文中不多见的。从中也反映出该学生看问题偏激,思想方法片面,所以必须严肃给予批评。为此我作了这样的眉批:“何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小片乌云难道能永远遮住太阳的万丈光芒?切不可以偏概全。”总批是:“本文立意有误,不要陷入政治思想上的盲区,要学一点唯物辩证法,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事后,这位学生在“练笔”中写道:“老师,您深刻而尖锐的批评使我警醒;您中肯而善意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您一针见血的‘立意有误说’使我终生难忘。我要求重写一篇观点正确的文章。”这一反馈,使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位学生不仅懂得了“文章之道,立意是本”的道理,还使我看到了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孩子正在走向成熟。如果说批评脑子发热的学生的思想错误是一种“冷”,那么指出一篇较好作文中的不足也同样是一种“冷”。它使习作者能在教师的点评中看到自己的毛病,从而使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如一学生在《苏州乐园游记》中写道:“一进苏州乐园,便有一股芳香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百花争艳、芳草鲜美的景色。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小鸟在树枝上鸣唱,鱼儿在湖里悠哉游哉。耳畔送来阵阵游人的欢声笑语,好一派盎然的春意,让人心旷神怡……”这位小作者似乎写得蛮得意,有必要泼一点冷水。批语是:“这部分写景状物的内容只写出了大多数公园、园林在春天里的共性,没写出其个性,难道平时你喜欢看那种千篇一律式的文章吗?”后经该生修改,写出了苏州乐园大而美,自然景物与人造设施相得益彰的个性,成为一篇佳作。以上这种响鼓要用重槌敲的批改思路可称之为“热则冷之”。而对于另一类写作质量比较差的学生则相反,批改的思路应为“冷则热之”。因为这类学生写作的水平长期偏低,已失去了对作文的热情和自信心。教师如能很好地利用评价——批改这一重要手段,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他们的作文水平必定会有提高。针对这类学生中的不同情况,具体做法也应有所不同。如一篇作文写得平平淡淡,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错别字与病句,过渡也不自然,小毛病不少,但从总体上看, 还像一篇完整的作文,则给予“习作写得有头有尾,主体部分清楚”等一类肯定的评语。如一篇作文从总体上看连这样的质量也达不到的话,那么就从作文的局部——段来寻找其成功之处,给某一段以较高的评价,可用:“本段记叙较具体,描写较生动”;“本段写得条理清楚,用词恰当”等评语。如是一篇更次等的作文,则也要从更小的角度挖掘出它的“闪光点”。如某一句写得好,某一词用得准确,可在其下面画上醒目的红圈,并写上一个“好”字,外加一个“!”号。总之,对这类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偏爱一点。评价时,决不要吝啬,应多使用一些赞语,千方百计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在获得低层面上的喜悦后,获得高一层次的成功。 二、面 批 法 作为一般常用的书面批改法,尽管教师常常费尽心思,力图指正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但教师良苦用心的批改未必会被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因此,作为书面批改形式的补充——当着学生的面,对其作文进行边分析边批改的面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这种面批法,学生也是十分欢迎的。因为他们觉得受益良多,进步快。面批法在实施时,有两种做法:1.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可以对某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大至篇章结构,小到词句标点全面进行诊治,在批改中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批改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为恰当。而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能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中发展个性,让个性趋于优良化。结果表明,面批法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正,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评判。2.一对几,即一个教师对几个学生。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应事先把全体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毛病进行分类,然后分批集中进行批改(每批以四、五个学生为宜)。如第一批学生语言啰嗦、不简洁,就着重指出他们的啰嗦、不简洁的原因及如何克服;第二批学生说话前后脱节,就着重指出他们的失于照应;第三批学生逻辑思维有错误,就着重指出他们的逻辑思维错误;……这种批改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教师的批改能牢记于心,以后不再重犯类似的毛病。当然,批改的着重点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别的缺点还存在,或出现新的缺点。因此,过一阶段要重新排列组合,进行新一轮的分类面批,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三、互 改 法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改,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学生在批改过程中,能饶有兴味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在直言不讳指出他人短处时,对自身也是一个教训,能成为前车之鉴。而学生用自己的学生腔语言为同学批改,可能更容易为同样是学生的被批改者所理解。只要学生批改得大体正确,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具体操作时,可以四人为一组,每人先浏览一遍其他三篇作文,然后确定一篇自以为能改出点“名堂”来的作文进行批改。四人批改完毕后,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论答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总之,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待意见一致后,再交教师审批。而教师在审批时,除对有明显不当的批改加以纠正外,都应予以充分肯定,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作文的批改有很多的方法,自批、互批,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②。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组秋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一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我认为,学生批改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各尽其力,各长其才。批改前师生共同商定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我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字体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
(一) 字体和标点
1、 字体是否美观、端正、书面是否干净、整洁。
2、 错别字,要求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在旁批处打上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