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作文课堂“动起来

  2009-05-01 15:52:37  
让小学生作文课堂“动起来 多少年来,作文课的程序从未改观:两星期一次,老师批改,评讲,循环往复。作文的方式也大多同一:命题作文。这种方法虽为传统,却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命题”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让小学生作文课堂“动起来

多少年来,作文课的程序从未改观:两星期一次,老师批改,评讲,循环往复。作文的方式也大多同一:命题作文。这种方法虽为传统,却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命题”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树立什么,只需要他们转达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动起来,只要他们静下去。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第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传统的作文程式没有诱导、暗示、提醒、指导学生怎样去获取生活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把生活在作文中呈示出来,却不告诉他们攫取生活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够科学的。

  第三,传统的作文课程模式是呆板的、教条的、同一的、静止的,作文的过程,成了小学生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过程,作文程序的老套,使得本来丰富生动的课程变成了僵死的机械操作,不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和好动的天性。

  能不能让小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表达的需要再逐步获得写作的方法呢能不能设计一种新型的教材,采取一种新鲜的观念,把作文课搞得活泼一些,使学生“听、说、读、写、动”五举并用,让作文课堂动起来呢能不能在作文课上既提供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有更为宽广的写作题材呢

  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几十种作文教学活动课,形成了以作文教学为框架,以综合能力训练为内容的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格局。

  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小小邮电局”

  目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学习信件的写作方法、信封的书写方法。

  上课程序:

   1、上课后即要求每个同学都把各自的家庭地址、邮政编码和姓名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折好,投入一只口袋;

   2、将口袋里的各种纸条弄混,再请每人“抓阄”,这样,每位同学就都有了另一位同学的地址和姓名;

   3、要求每位学生用稿纸以内地“希望小学学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有着姓名和地址的“城市的小朋友”。信中应该谈谈“他们希望小学的情况,他们的教师和同学,爸爸妈妈等”;

   4、老师适当介绍“希望小学”的情况,但不宜多讲,只是引导想象而已。并大略告知书信的写作方法。写此信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5、信写好后,将信纸对折再对折,形成一个信封的模样。教师教给写信封的方法。并要求画上邮票和写上邮票的金额,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希望小学”的地址。

   6、将讲坛抽屉作为“邮政信箱”,并在黑板上写上“开箱时间”字样。选出一位“邮政局长”和四名“邮递员”。等到信件完成,教师宣布“开箱!” “投递信件!”由“局长”及“邮递员”完成“邮件”的投递工作。

    7、待每位学生拿到一封“希望小学”学生的来信后,教师立即宣布“现在开始写回信!”(“城市的同学”写给“希望小学的同学”)并公布再次“开箱”的时间(即写作时间)。

   8、待到学生完成第二封信,再次“投信”、“开箱”和“投递”。

  这样两节作文课上得热烈而有趣,学生在紧张而有秩序的过程中,锻炼了创造性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几乎写了八百个字左右的文章。信件的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想象。

  例二:“我们的科学实验报告”

  目的: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同样是作文;进行智力测验,听说读写动,全面进行;涉及初步的说明文写作。

  上课程序:

  有消息说,在一次全国中学生科技竞赛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16个人一组,轮番用手指碰同一个篮球,用什么样的办法速度最快据说,最好的办法只用了两秒半!

  在作文课上,可以利用这个智力测验的题目,给大家先做一个实验,再把这个实验给记录下来,然后请大家写一个实验报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作文“套餐”。

  “套餐”操作如下:

   1、上课即说明今天要做一个“大型智力测验”,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请学生抄下以上测验的题目;

   2、教师可先提出两个“笨办法”并且加以实践。第一个笨办法是:采取传球的方法,待到球传到最后一个同学,不是就每一个人都碰了一下篮球了吗传球时,请某一个同学计时;

   3、等到第一个“笨办法”完成,教师应该请学生写下文章的第一段,小标题为:“老师的第一个笨办法”。第一段文章完成后,就可以实验“第二个‘笨办法’”了;

   4、按照教师的指挥,请上来16个同学。将他们从高到矮地排成“一字长蛇阵”,然后请他们伸出两只手臂,手心朝上,手臂弯曲,做成两个长长的“野象象牙”似的模样,再将这些“野象象牙”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从上行下滑的有着凹槽的“滑梯”了。把篮球放到高个子的同学的手臂弯里,然后让篮球从高处往低处滚下去,只要每一个同学用手指触一触篮球皮就可以了。同样请人计时;

   5、第二次实验必将更为热烈,实验完成,请学生记录在案。这就形成了这篇文章的第二段:小标题为“老师的第二个笨办法”;

   6、教师的两个“笨办法”实验过了,效果一般。第三段,则请每位同学都设计一种新的办法,并且书写出来。标题可拟为:“我的聪明办法”;

   7、“我的聪明办法”既出,请每小组讨论推选出一个最聪明的办法出来演示,看哪组用的方法速度最快。好方法常常是集体的智慧,所以应该允许每个小组成员挨到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8、经过几分钟的激烈讨论,每组派了一位代表上台直布他们的“聪明”办法或者“无与伦比”的办法或者“天下第一”的办法,然后进行比试;

   9、教师请同学们记叙上面所做的比赛。并记录下实验的最终结果,还要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也就是文章的第四段;

  以上的作文“套餐”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僵死方法,全面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的任务。往往在同学们已经完成以上记叙和说明后,还会举手问:“老师,什么时候写作文”可见学生对作文概念的糊涂认识,教师可加以阐述。

  例三:“本班新闻联播”

  目的: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论员”。

  上课程序:

   1、上课后,教师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每时、甚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出现千千万万的新闻。

  “如果把新闻发生的范围缩小一点,不说全世界的,也不说全国的,甚至也不说本市的,那么,请你想一想。就在你的班级中,在一周的时间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可以记录的新闻呢

  “譬如,在开校运动会的时候,有谁打破了学校的记录;在上课的时候,有谁做小动作被老师叫了起来;哪位平时表现不大好的同学居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杨,而哪位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却有门功课考砸了,闹了个不及格,而且还在课堂里当场哭鼻子等等,都应该属于班级发生的新闻范围”;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