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倒在起跑线上

  2009-05-01 15:52:15  
不要让孩子倒在起跑线上 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低下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孩子不会写作文成了家长、老师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似乎在向我们证明汉语这种非常灵动的语言不太适合进行书面表达。然而仔细想来,却非如此: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本身不存在表达的障碍,关键是使用这个工具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不要让孩子倒在起跑线上

    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低下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孩子不会写作文成了家长、老师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似乎在向我们证明汉语这种非常灵动的语言不太适合进行书面表达。然而仔细想来,却非如此: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本身不存在表达的障碍,关键是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和方法。因此,我们不得不把质疑的目光投向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实证明,学生从三年级作文起步时,学生之间的表达水平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异,而且绝大部分同学对作文表现出厌倦、害怕、逃避等情绪!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则成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厌倦、害怕写作的原因很多,这里不想一一赘述。其中有一点,孩子从刚刚接触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称习作)开始,就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应该是不正常的。如果是孩子的智力因素使然,那我们无法解释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均衡性!所以,在孩子第一次接触习作时,我们在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价的尺度上能够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将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目标、策略、方法、评价等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降低门槛  自然过渡   
    造成学生写作害怕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门槛太高,让人望而生畏,致使许多孩子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仍然进不了这个大门,甚至不懂写作是什么回事。尽管习作概念的提出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但是学生习作能力的养成并非从三年级起步。学生对于母语的学习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他们内心的一些想法,只不过不是用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这应该就是原始的习作能力。等到了学校,在掌握了一定汉字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试着用已学过的一些汉字和拼音,表达自己的一些最简单的想法,这就是一二年级的写话。从三年级开始,国家课程计划中把习作列入语文教学内容,并安排相应的课时,于是就有了习作的训练。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顺畅、逐步提高的过程,没有任何突兀脱节的地方。而造成写话与习作之间断层的,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我们往往在习作教学的启动阶段,就用 “文章”的要求去制定目标、去评价学生,并在指导的过程中不厌其烦讲述写作的方法,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厌倦和抵触情绪产生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拔苗助长必然导致南辕北辙。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的。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则要求我们的教学有一个长期的、周密的序列,而在这一序列中,让孩子爱上写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打消 “作文难”这个错误的认识则成了第一要务。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三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可见,课标这样的表述是科学而合理的。应该说,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表达都叫做“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写作。尽管只是名称的改变,但是却反映了课标编写者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从兴趣开始,从培养自信开始,不要让孩子过早的出现分化,从而为大面积的提高质量奠定基础。
    那么,怎样降低门槛,让学生顺利“入门”呢?
    对照《课标》的要求,我觉得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从观察入手,让学生知道,写作是从眼睛、耳朵开始的,而并不是从手开始的。
    ——以激励为主,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写作的内容上尽可能不要求篇幅,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写字的速度还不是很快,没有必要让他们觉得写作还是一项艰苦的“体力活儿”。
    ——培养把学到的词语用到文章中去的习惯。
    ——把标点符号的运用看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
    ——学会基本的写作要求。如文题居中,每一小节开始要空两个字的距离,一般的应用文的格式,把字写端正等等。
    ——写完要复看,学会基本的修改符号并运用这些符号进行修改。
    ——平时如果想到什么可以写下来(可以适当加分),培养动笔的习惯。
    只有这样,降低门槛,减小坡度,让所有学生看到希望,让他们知道原来写作文就是这么简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进门,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
    二、融入生活  内外沟通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习作训练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把学生的习作训练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链接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一)再现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的起步无非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出来,也就是对于生活的再现。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经历了生活,却没有用笔再现生活的经验,所以无意识记的零碎造成语言表达的无序。很多时候,学生的习作与生活是两张皮,于是,假话、空话充斥了学生的作品。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在学生习作之前,带领孩子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就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来培养!
    (二)提炼生活
    习作描写的是生活,但并非生活的简单重复。作家张抗抗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就是一种非数码形式的信息,这种感性的、形象的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充满在空气当中,充满在我们的视线当中,那么写作的人就是一台接收器,无数的丰富的信息被接受进来之后,要经过删除和处理,哪些东西是被保留、粘贴和提炼的,主要是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我也是被这样的理论驱使我到北大荒去的——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家一定要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写小说,但是道理应该是相同的。写作不可能简单地重复生活,关键是要抓住心灵的感受,知道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取舍生活的信息,为我所用。所以,作为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引路人,更多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思考,提炼生活,培养孩子的敏锐的感受力。有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来弥补孩子表达能力的滞后性,毕竟孩子学习语言还是从模仿开始的。
    (三)回归生活
    1.把生活的感受写进文章
    人在社会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兴奋、紧张、刺激、妒忌、颓废、失望、向往、欣喜、惊讶……而这些感受、体验随着生活情境的不断变化稍纵即逝。而恰恰正是这些东西才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可以让自己追溯感受的由来,同时还可以把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成为文章的亮点!所以,《课标》非常强调小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种捕捉能力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作文训练之中。
    2.从写作的视角观察生活
    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条理清楚、善于观察的人。而生活不会主动的告诉你哪些将是你写作的最好素材。因此,用一颗敏锐的心去观察生活,是一个人写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会观察、会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比别人获得更多信息来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将毫无疑问成为培养孩子习作能力的基点。
    3.写作本身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写作本身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因为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主要针对写作的交际功能),更重要的是写作本身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来培养!所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就安排了日记的训练,让学生及时记录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和感受。乐于书面表达是《课标》提出的首要目标,它是关乎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比掌握一些技巧的东西更为重要。
    三、读写结合  有的放矢  
    在总结习作成功经验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多读多写”这四个字!毫无疑问,多读多写是孩子写作获得成功的秘诀甚至是唯一秘诀,而多读多写的核心则是读写结合!那是因为:
    (一) 阅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积累
    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储备,为今后的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指出:要让孩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这些 “语言材料”、“有新鲜感的词句”都是通过阅读来提供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和孩子讲作文的方法,而忽略了语言材料的积累,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写作的。这就如只教给孩子砌房子的方法,而不提供木料、砖瓦一样,孩子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