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方向改进作文教学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从1978年至今的20多年间,小学语文已“四易其纲”(1978年版、1987年版、1993年版、2000年版)。这次刚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对作文教学的提法有了较大的改变。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修订版《大纲》精神,深化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练笔”性质,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
为了帮助广大语文教师区分成人“作文”与小学生“学作文”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次试用修订版《大纲》隐去了“作文”的提法,将低年级的写作训练称作“写话”,将中高年级的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井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属于“练笔”。这种定位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那么,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对指导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第一,从习作的内容来看,因为是“习作”,所以只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内容的指导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搞“奉命练笔”和“应试练笔”。
第二,从习作的要求来看,因为是“习作”,所以只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是继1993年版《大纲》之后,又依次适当降低习作训练的要求。1993年版《大纲》中提出的“有中心、思想健康”在本次修订版《大纲》中已隐去不提。隐去不提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有关“中心”和“思想健康”的指导,实际上在“内容具体”中已隐含了对“中心”的要求。同样道理,隐去“思想健康”,也决不排斥“思想健康”。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许会在他们的习作中反映出来。面对这种状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有两种;第一种采用“堵”的办法,过分强调学生的习作要“思想健康”,逼着学生将不健康的思想随藏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说空话说假话的习惯,这既加重了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而且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扭曲,使作文教学走向了异化。第二种采用“疏”的办法,允许学生将不健康的思想表达出来,然后采用疏导的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领悟的认识过程。
第三,从习作的表达形式来看,既然是“习作”,就不应该过分强调、苛求学生非得用某种体裁形式来表现。纵观以往的三个《大纲》,在作文训练的体裁上,都提出“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这种提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已经将“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异化为只要学会写记叙文。针对这种状况,修订版《大纲》在高年级只是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书信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谈化文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他们“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训练空间。
第四,从学生习作训练的规律来看,既然“习作”,学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写”到“会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修订版《大纲》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遵循学生习作的规律角度出发,将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低年级──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中年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
以上三个阶梯的训练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体现了由易到给的习作教学原则。
二、抓好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丰富学生生的写作素材
小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活阅读的积累入手。
1.引导学生从观察生入手,帮助学生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修订版《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修订版《大纲》中所指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是指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生活”。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的“言之无物”的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他们熟悉的生活入手。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习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习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2.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修订版《大纲》强调:“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是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有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第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问读,就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
修订版《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段话是针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的,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确立“大作文”教育观,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例如:
(1)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等练习。
(2)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园地。
(3)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如:小队之间的挑战、擂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浏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竟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