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思辩

  2009-05-01 15:45:04  
“多元解读”思辩 “多元解读”思辩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 林玉富
长期以来,在许多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异口同声回答,老师便面带赞许之色,甚是满意。教师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提出问题后便步步引导,实际上是设好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多元解读”思辩

  “多元解读”思辩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 林玉富

长期以来,在许多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异口同声回答,老师便面带赞许之色,甚是满意。教师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提出问题后便步步引导,实际上是设好陷阱,引诱学生往里跳,直至最后“异口同声”才肯“鸣金收兵”。正是鉴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标准化”的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我们可喜地看到,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出现了新景观: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多种答案;对课文的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允许有个人偏爱;让学生从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引申开来,观察讨论社会现象。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个性能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很多种的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几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輒止,甚至有的是误读错解。而教师在此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赞赏之语。一堂课下来,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满头雾水,最终是无果而终,课堂教学往往滑向失控的边缘。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以为教师只要引发学生“多元解读”,只要有学生“别样的声音”,就万事大吉了;或者顾虑此时如果站出来“给以引导”会有悖于“平等对话”的理念。这是对“多元解读”的误解,这是盲目追求教学理论的时髦而出现的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不足所致,那就是因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内在品质的把握心中无数,没有能力以某种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后者当属个案问题,另当别论。对于前者,亟待我们去关注、去澄清。

首先,平等对话的教学观,既要尊重多元解读,又要做到“多元有界”。

阅读鉴赏是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美感、作出价值判断的,是与客体的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由于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发挥的极大空间;又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如因时代、阅历、生活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的不同,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一角度看,“多元解读”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可能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但是,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转引自赖瑞云《对语文课改若干新理念的理解》一文。见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第173页)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第二,即使是没有“越界”的理解,也有一个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的问题。

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从而造就了对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每种理解都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等于已经完全揭示出人文世界的实质。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的不足。有时他们认为很“到位”的体味,其实还与我们想让他体到的“味”有距离,有尚欠火候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回到对象上,不断地理解,从而不断地抛弃主观随意性,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趋于人文世界的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最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内存”欠缺的要给予补充,“火候”不足的要帮其调足,思路受阻的要给予疏通……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这既体现了对真理和人类共识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与导向。

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规范、否定导向也是对教育的误解和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处理好与“规范”“导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编辑短评:此文结合语文教学谈“多元解读”,有参考价值。(熊江平)

(来源:博客中国)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