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重在实际

  2009-05-01 15:27:05  
环境教育,重在实际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有人提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这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危机。这三大危机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将会自己毁灭自己,这已是现时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命题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环境教育,重在实际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有人提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这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危机。这三大危机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将会自己毁灭自己,这已是现时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命题,我国政府也已把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列为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环境保护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里的环境指的是自然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其相对的中心事物是人。  (二)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水质、噪声、放射光、电磁波、大气等)、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草原退化等)、资源枯竭(各种金属等矿产资源将在21世纪被开采殆尽。)人口剧增(人口呈指数增长,到1999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及浪费资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未能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三)何为环境教育:中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环境教育是一项从幼儿到成人的终身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突击教育,而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可包括: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教育专题、环境节目表演、教育环境设置、游戏等形式。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施。  环境教育是让孩子在其中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保实践,从而促使环境意识的形成和环保行为的实施。  (一)实施途径: 1、课堂教育(学科课程)--包括单列开课和课堂渗透。  2、活动课程--参观、墙报、观察、科学小实验、社区环境宣传、讨论、社区活动等。  3、幼儿园环境建设。  (二)切实可行的绿色行动:  由于受到幼儿身体与智力发展的限制,因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环保的种子,给予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为培养人材而打下基础。"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间学校(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绿色行动和深入生活的环境教育活动。  1、废物再用:   环保现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小节中,如果加点点的心思,就能做到:"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优越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这其实也是一个浪费资源的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小麻绳、塑料瓶、纸筒、包装纸、瓦楞纸等,学习做成小笔插、相框、分类盒、花瓶等有用的小物品,这样既不浪费,又让孩子提高了动手能力。  2、垃圾分类:  垃圾的处理一般是使用填埋的方法,这样既造成土地污染,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课题。垃圾分类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并做到呢?最简单而又实际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果自己住的大楼已经有垃圾分类收集筒的话(广州一些街道已经开始实行),就严格将垃圾分开投放。如果仍没有的话,也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将可回收再用的废纸、易拉罐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其它才送到垃圾筒。  3、绿化环境:  植树的意义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理解,而且也是一个最直接、最实际的环保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开展"绿色小阳台"、"绿色小房间"等活动,并在植树节进行亲子的集体植树活动和联合社区进行的植树活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净化与美化。  4、善用能源:  人们总有一个错误思想,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用之不完的,但正因为人类的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地救上的资源已到了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的局面。因而,从小教育孩子善用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是煤气、电等,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如何使用才能节约的方法。如:多用电风扇,少开空调;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多用传热快的餐具,减少煮食时间、少用一次性的用品等,确保能源被合理地运用。  5、减低噪声:  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多是来自繁忙的交通和建筑工地,还有就是公共娱乐场所。对幼儿进行"三轻"教育,是减低噪声的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在家里要将电视机和音响的音量调到适当的位置;在公共场所说话不要太大声而影响别人,不要大声喧哗;晚上十一点后不进行装修和唱卡拉OK等,学做一个绿色小公民,身体力行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  6、适当用水:  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但是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也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连广州这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也面临水质性缺水的局面。因此,我们应教育孩子如何适当地用水。如:一水多用(例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杜绝长流水(上厕所、洗手和洗澡要及时关水笼头)、不往河流扔垃圾、水箱漏水及时修理等,做到人人都节约用水。  7、爱惜纸张:  纸的基本材料是木材,而各类废纸竟占了每个家庭垃圾总量的21%,特别是孩子浪费纸张特别厉害。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展"纸是我们的好朋友"、"书本是怎么来的?"等专题活动,让孩子知道浪费纸张就是浪费木材,就是破坏环境,也等于是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并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一些节约纸张的方法,如:减少使用节日卡、在街上不接收广告传单、减少物品的包装、自制草稿本、习惯使用纸张的空白地方、信封循环再用、尽量少用纸巾等,这样更可以培养孩子从小节约的良好品质。  8、减少污染:  环境污染对孩子来说,一般有生活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教师可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汽车废气的污染程度、观察河流上漂浮的污染物,还有就是噪声。使孩子知道它们对身体的危害,并且明白减少污染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使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9、绿色消费:  我们提倡的绿色生活,是指节约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想孩子成为一个绿色小公民,就要帮助孩子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那么什么是绿色消费呢?指的就是理智购物,可买可不买的不买(特别是教育孩子不要过多购买玩具);物尽其用,还能使用的物品暂不购买;选择有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的物品,节约地球资源;参加无污染旅游。这样,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绿色"的概念,并鼓励孩子多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公民意识,使他们长大后能成为一个环保公民。  10、扩大绿色行动的范围,多开展社区活动。  绿色行动不仅要立足本园,还要走出园门。幼儿园可结合各种的环境纪念日,如:植树节、环境日、无烟日、粮食日等,与社区结合,共同开展绿色行动的活动,使环境活动能做到全民参与,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及参与意识。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