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的双重标准

  2009-05-01 15:26:57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 在我一向的印象里,孟老夫子是个思想严肃、语言雄辩、行动方正的人,责人和律己都很苛刻,远不如孔子的随和与平易。但这次为了要找一段原话,把孟子书又粗粗翻了一遍,却有另一种印象产生出来,觉得孟夫子他老人家其实并不缺乏现实感和灵活性,例如,与君王谈话,跟与知识分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

    在我一向的印象里,孟老夫子是个思想严肃、语言雄辩、行动方正的人,责人和律己都很苛刻,远不如孔子的随和与平易。但这次为了要找一段原话,把孟子书又粗粗翻了一遍,却有另一种印象产生出来,觉得孟夫子他老人家其实并不缺乏现实感和灵活性,例如,与君王谈话,跟与知识分子谈话,两种场合下,他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双重标准。  孟子听说齐王爱好音乐,就去见齐王,想从这一点开导他行仁政。齐王倒有自知之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却说:“这个不要紧,即使你所好的不是经典音乐,不是高雅音乐,而是流行歌曲甚至是靡靡之音,只要你能够‘与民同乐’,让黎民百姓都能享受音乐,就是行仁政了。”齐宣王深知自己不是做仁王的料子,屡屡逊谢:“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又一概原谅:“不要紧,不要紧,这些都不要紧。‘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你有勇敢精神,老百姓就安全了;你爱财,就让老百姓也都有发财的机会;你好色,就让老百姓也都能男欢女爱,‘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不就是施仁政了吗?”孟子将王自己都承认的毛病统统当作优点肯定下来,唯一要求他的是推己及人,“与百姓同之”。  孟子进一步教导齐王: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采色足于目之类均是“小欲”,为王的就该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小欲、大欲虽都是世俗的情欲,在王者则都与仁政无妨,“大欲”尤其是将仁政扩大出去的起点和动力。  但是对知识分子,孟老夫子就没有这么宽容了。他严格区分“天爵”与“人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如果说,“人爵”是小欲,“天爵”是“大欲”,那么这“大欲”已不再是世俗情欲,而是道德理想。孟子要求士君子们主观上只能追求天爵,不能追求人爵。他表扬古时候的知识分子:“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批评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对君王的“行仁政”要求,相应到士君子方面,该是“行仁义”吧;如果“要人爵”的知识分子自己承认:“鄙人有疾,鄙人好官”,“鄙人有疾,鄙人好禄”,按照劝喻齐宣王的理路,孟子他应该说:“不要紧,不要紧,只要你得了高官厚禄,能够经常惦记着更多没官做的朋友,想方设法多搞出一些官位来,让大家都过把瘾,就是行仁义了。”但他并不这样说。  孟子对君王,只要求行仁政就可以了,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则苛严得多:“行仁义”远远不够,必须提升到“由仁义行”。在孟子看来,“古之人”的“修其天爵,人爵从之”,是“由仁义行”;而“今之人”的“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只不过是“行仁义”;“行仁义”很虚伪,结果将是“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一方面是和颜悦色,多方劝喻,只希望做君王的能行仁政,另一方面却疾言厉色,严肃批评,不满意知识分子的只行仁义。这不明摆着是双重标准吗?  依据“由仁义行”的高标准,孟子对连孔子都赞不绝口的管仲也不屑一顾。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是在孟子看来,“以齐王,由反手也”,以齐国为根据地,王天下都易如反掌,管夷吾才不过称霸而已。公孙丑好意地将孟子与管仲比论,老人家却像受了侮辱一样,气不打一处来。孟子要求知识分子不能名过其实,不能开大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名誉超过了实际,是君子人,就应该感到羞耻。但他向“行仁政”的君王提建议,恰恰用的是齐人的俗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久困于虐政的人民,往往容易把期望当作现实,把任何新主都当作仁德之君来欢迎,孟子审时度势,大声疾呼抓住机遇:“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他没有想到,历史的事实则一再证明,这样子的“解民于倒悬”,其实是更大更典型的“声闻过情”。  然而,却不能将孟子对为王的要求低,对知识分子的要求高,搞了双重标准,视为自相矛盾,更不能视之为机会主义。孟子确有现实感,但其现实感是理想主义的,不是机会主义的。孟子的双重标准,乃是他独特的内圣外王理想架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孟子的内圣外王理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用一句话来说:“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不能随便呼来喝去想见就召而见之的臣,那便是“内圣”了;而为君的如果“好臣其所教,不好臣其所受教”,只喜欢让学生(“所教”)做臣子,不喜欢让老师(“所受教”)做臣子,他就不可能有“不召之臣”,也就不可能大有作为地成其“外王”。孔子君君臣臣的概念,在孟子那里得了一种具体化:君要像君,就得拜不召之臣为师,做他的学生;臣要像臣,就得有不受召的傲气和敢做君师的勇气。权力的关系上,君处优位;教学的关系上,臣处优位,臣为君师。师生关系未尝不是另类的权力关系,此之谓“矩之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他老人家则好为君师。以师生关系颉抗君臣关系,未尝不是一种权力制衡。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圣者做王,又要成圣,又要做王,一身而二任,负担忒重。孟夫子则是我内圣,你外王,只要你肯受教于我。虽然一样是难以实现的理想,孟夫子的还是比柏拉图的现实一些。  孟子那时代,为王的都不过是些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军阀而已,梁惠王、齐宣王之流,对这个“不召之臣”虽未必愿意受教,总算还有耐心倾听他的高言谠论,也不忤逆他的宗旨大意。但是到了后来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我内圣、你外王、你受教、我施教的理想就真的连一点现实性都没有了。听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恶狠狠地说过:“孟轲这老头要是活在今天,我非杀了他的头不可!”头未杀成,书则遭了阉割。朱元璋命人将孟子书中那些做君师一类的狂言删除尽净,搞了一个“洁本”流行天下。朱元璋的态度本质上可以代表所有的专制皇帝。从军阀到皇帝,权力升了一级,令人吃惊又起敬的是,儒道中人的傲气和勇气也跟着升了一级。孟子虽自居君师,但还愿意称臣,后来的宋儒,竟发展到既要做君师,又不愿做臣子,说什么“君不臣师”。再升一级,陆象山干脆唱起:“伸手摘南斗,翻身倚北辰,抬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那已经不是内圣外王,而是内圣外宇宙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是一个绝对,视尧舜事业如天上浮云、以布衣而傲卿相、万物皆备于我的内圣大人,是又一个绝对。两个绝对,合不到一块,全无“矩之道”之可言;但后一个绝对,显然是对前一个绝对所作的反应:因为魔高一尺,所以不得不道高一丈。     


上一篇:当趣味胜利了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