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学点议论

  2009-05-01 15:31:10  
从课文中学点议论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从课文中学点议论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具体地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统一起来呢?依我看,要抓好四点:

1.虚实结合。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物。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写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用笔较实,而最末一自然段写“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用笔就较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写地球的句子,可在学生对地球形象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指导学生读上述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地球被破坏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2.内隐外显。有的文章,深刻含义藏在语句、段落之中,比较隐晦,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如,《麻雀》中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有着深刻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飞下来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落”,而不用“飞”?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

3.形神贯通。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也要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其深层次的形象。

4.反思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说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力气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自读自悟与指导牵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要紧的是实现三个转变:

1.变“预设框框”为“相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几个方面着力;一是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三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2.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①交流互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②辩论求真。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其它材料进行辩论。③质疑问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再提交同学讨论、教师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④挑战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3.变“传播见解”为“引发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如:教《丰碑》一文时,不是告诉学生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

三、文本示范与互文参照

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这些示范文本来教会学生读写。所谓互文参照就是指阅读某篇文章,找出与此相关的文章来参考、比较,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示范文本,进行互文参照的方式很多,这里简述几种:

1.求证式。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写道:“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真是这样吗?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铺垫式。如:读《赤壁之战》前,让学生读一读三国的历史,或《三国演义》中相关的章节,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比较式。如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可找出现代诗《瀑布》来进行比较阅读。

4.延伸式。如,读了《新型玻璃》,学生了解了部分新型玻璃,还有哪些呢?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5.运用式。如,读了《我们家的猫》,学会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由选择课外读物来阅读。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学教学研究》2001/8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