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像中国吗

  2009-05-01 15:22:18  
中国还像中国吗 “中国不像中国了!”这句话出自两位著名爱国华侨之口。一位是经常抛头露面的社会活动家,她在一次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时兴高采烈地说:“我这次回祖国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不像中国了!”另一位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研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中国还像中国吗

 

“中国不像中国了!”这句话出自两位著名爱国华侨之口。一位是经常抛头露面的社会活动家,她在一次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时兴高采烈地说:“我这次回祖国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不像中国了!”另一位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颇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他在一次应邀来华作学术报告时语重心长地讲道:“中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当然为之高兴和自豪。不过当我参观了一些城市的现状和规划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不像中国了……”  同样一句话,意思不一样。那位社会活动家说这句话,显然是为了表达赞美歌颂之意。意思是说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大了,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了。在她眼里,现在的中国确实不像过去的中国了。而那位学者说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批评之意。他认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全盘西化”的趋势,不仅上海等近现代城市越来越像纽约,而且连北京等历史悠久的古城也越来越像东京了。他眼里的“此中国”,已不是他心里的“彼中国”了。  然而我注意到,我们的某些媒体在报道这两位爱国华侨的讲话时,却一律“正面宣传”。一家日报的记者用生花妙笔写道:两位爱国华侨异口同声地说出“中国不像中国了”,充分说明海外华人对日新月异的祖国感到“无比满意”;某周刊评论员借题发挥,满怀豪情地声称“现在的亚洲已经是中国的亚洲”,“将来的世界必将是中国的世界”……  我还注意到,某些官员在听到“中国不像中国了”之后,也是一味“正面理解”,把它完全当做表扬而自我陶醉不已。一名官员在作形势报告时,曾多次引用这句“名言”,以证明中国“形势大好”。他说:看中国也如诗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批评有些人成天忧国忧民,对中国的现状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认为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虽然也是“此山中”人,但我并没有不识我们中国发展变化的“真面目”。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用我在此饶舌。不过对于表扬性的“中国不像中国了”,我却不敢苟同。几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能说明“中国不像中国了”吗?请那位社会活动家到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去看一看,那里许多地方“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中国还是那个中国”;而且,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吗?城市化就是漂亮的摩天大楼、宽广的柏油马路、时尚的百货商店吗?如果中国实现的是这样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那中国恐怕真有可能要“失去自我”了。  我很赞同批评性的“中国不像中国了”,这话虽然有点“刺耳”,但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所警醒和反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撰文提醒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特别警惕“自己不见了”的危险。她曾带着满脑子“现代化”的想像去访问欧洲,可她看到的欧洲却是一派“古老”的景象:“田野依依,江山如画。树林与麦田尽处,就是村落。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沉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纪的图片……”所谓“自己不见了”,也就是“自己不像自己了”。因此,中国无论怎么发展变化,千万不能“中国不像中国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还像中国吗杨学武

“中国不像中国了!”这句话出自两位著名爱国华侨之口。一位是经常抛头露面的社会活动家,她在一次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时兴高采烈地说:“我这次回祖国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不像中国了!”另一位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颇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他在一次应邀来华作学术报告时语重心长地讲道:“中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当然为之高兴和自豪。不过当我参观了一些城市的现状和规划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不像中国了……”  同样一句话,意思不一样。那位社会活动家说这句话,显然是为了表达赞美歌颂之意。意思是说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大了,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了。在她眼里,现在的中国确实不像过去的中国了。而那位学者说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批评之意。他认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全盘西化”的趋势,不仅上海等近现代城市越来越像纽约,而且连北京等历史悠久的古城也越来越像东京了。他眼里的“此中国”,已不是他心里的“彼中国”了。  然而我注意到,我们的某些媒体在报道这两位爱国华侨的讲话时,却一律“正面宣传”。一家日报的记者用生花妙笔写道:两位爱国华侨异口同声地说出“中国不像中国了”,充分说明海外华人对日新月异的祖国感到“无比满意”;某周刊评论员借题发挥,满怀豪情地声称“现在的亚洲已经是中国的亚洲”,“将来的世界必将是中国的世界”……  我还注意到,某些官员在听到“中国不像中国了”之后,也是一味“正面理解”,把它完全当做表扬而自我陶醉不已。一名官员在作形势报告时,曾多次引用这句“名言”,以证明中国“形势大好”。他说:看中国也如诗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批评有些人成天忧国忧民,对中国的现状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认为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虽然也是“此山中”人,但我并没有不识我们中国发展变化的“真面目”。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用我在此饶舌。不过对于表扬性的“中国不像中国了”,我却不敢苟同。几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能说明“中国不像中国了”吗?请那位社会活动家到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去看一看,那里许多地方“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中国还是那个中国”;而且,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吗?城市化就是漂亮的摩天大楼、宽广的柏油马路、时尚的百货商店吗?如果中国实现的是这样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那中国恐怕真有可能要“失去自我”了。  我很赞同批评性的“中国不像中国了”,这话虽然有点“刺耳”,但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所警醒和反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撰文提醒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特别警惕“自己不见了”的危险。她曾带着满脑子“现代化”的想像去访问欧洲,可她看到的欧洲却是一派“古老”的景象:“田野依依,江山如画。树林与麦田尽处,就是村落。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沉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纪的图片……”所谓“自己不见了”,也就是“自己不像自己了”。因此,中国无论怎么发展变化,千万不能“中国不像中国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试论校本教研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