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兼谈杨明明老师的教学思想

  2009-05-01 15:26:46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兼谈杨明明老师的教学思想 “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在类的意义上);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兼谈杨明明老师的教学思想

“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在类的意义上);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觉的;超越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杜时钟《人文教育论》第2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

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以他们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小学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会被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感动,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可树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可建立学生克服人个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理智。《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无私的爱》的人性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从不同的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魂灵。

收进小学语文的文章,故事性强,再加上汉语言不需太多地对性、数、格、时态、语态进行处理,朗读起来有升降变调,平仄对应,是门非常有趣味的学科。可现实中,我们发现的常常是:六、七岁的孩子,以当上了小学生为荣,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学校,可是过不了多久,视学习为快乐的小朋友则越来越少;小学一、二年级写一、二句话兴趣浓厚,人人爱写,觉得能把心里想的写下来,是件有趣的事,可越到了高段,喜欢写的人越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观察,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造成的。孩子们一上学,就认为他们是小学生了,跟幼儿园不一样,是学本领的时候了。刚跨进学校,一个多月枯燥的拼音学习给了众多孩子当头一棒,此时的一个个小脑袋全成了一个个拼音接受器,老师一门心思想办法,把这些个拼音教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尽快地利用这根拐杖去学汉字,老师担心的只是孩子学不会,而很少考虑怎样使孩子自己去学会。到了中年段,尽管大纲是要求练写片断,可老师为了使自己班的学生多学点,往往又拔苗助长,来个篇的训练,忘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各不同的接受能力。有了想用学生的“好成绩”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的思想,学生没达到老师心里的要求,当然要受责备。家长也往往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去跟别的小孩比,孩子又成了父母的“面子”了,过多的是向孩子灌输“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使得学习失去了是自己“成长的需要”,是为了自己成为“独立的人”的味道。在孩子们看来,学习是为了他人,学习变了味,所以只感到:读书真苦,没劲!学生都已经把读书当作苦差使了,又怎么能做到“乐学”,“我要学”呢?老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工程师啊!

“怎样去保护好孩子们那份热情”,“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是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经常告诫年轻老师的二句话。平实的话中,包含着杨老师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下面就以杨老师教学艺术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首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第73页)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即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同样是老师,有的学生敬而远之,从不敢接近他,而有的老师却深受同学的喜欢,得到社会的承认。跟杨老师在一起,总能看到这样感人的情景:她一踏进教室,一大群孩子便迎上去,边跳边亲热地喊:“杨──外──婆──”,“Miss杨──”,动作快的小朋友,伸开双臂拦腰抱住他们的杨老师,小脸蛋贴在老师的胸前,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些稍跑得慢点儿的小朋友会拉住杨老师的手,拉住杨老师的衣角说个不停,似乎有一肚子的话要向知心朋友诉说;一些闻讯赶来的小朋友总要把杨老师围成一圈……杨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平时最调皮的男孩儿也会随着杨老师的点拨,时而静听,时而跃跃欲试。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喜欢她?杨老师身上的亲和力来自什么?细心观察,从杨老师看到每个学生时脸上流露出的表情,不得不让人感到她是多么地喜欢这些天真的孩子。她对学生充满着爱,和蔼可亲,跟学生之间像是亲密的朋友,孩子们连自己家的“隐私”也愿意向他们的杨外婆叙述。杨老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学生喜欢她,就在于她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美]卡尔·罗杰斯:《交友小组》,[英]企鹅出版社1973年版,第18页)在小学里,培养良好的人格,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教学技术的高低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少关系并不是很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认知的关系,更不是因知识的传递而演变成为权威和胁迫的不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意义,拉塞克和雅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对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做了这样的预测: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的工具。

二、学生观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不仅教育者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整个教育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教师也好,教育制度、教育措施也好,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稍不注意,“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是传授知识的”,“你是接受知识的”的思想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因为这关系到一种教育观念问题,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杨老师在教学《雨》时,一揭课,便叫人暗自惊叹。课前师生聊天,听到铃声,出示课件:诗( )首。笑眯眯地问:“什么意思?”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很快就知道老师的用意:有多少能力就学多少首呗。这一细节中,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点①承认班级是有差异的,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学习的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②从个体来讲,每个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能学几首就学几首,愿意学几首就学几首,学生丝毫没有被逼着学的感觉,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③杨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头脑里首先装进的是一批活泼可爱的学生,她在谆谆地与她们交流,而不是面对教材苦想我怎样揭题能吸引听课的老师。不以学生为本,又怎能考虑得如此周到?

学完了《五月的雨滴》,老师满腔热情地说:“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我读完了,你就站起来背,能行吗?”请注意“我们”这两个字。这二字,使师生之间完全平等了,不再是权威人士发号使令似的“你怎么样”“你们干什么”;这二字,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了老师,走到了老师的同一个面上来了,这与“我们一起来摆家家”“我们一起去踢球”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学吧。学完之后,许多男生呼地站了起来。一般的老师在这么大型的观摩课上,一定会马上请同学站起来背,以展示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成果。可杨老师看着学生过了好长时间都没请同学,正在纳闷时,杨老师放低声音问:“好像女孩子站起来的不多嘛?”一男生自豪地大声地说:“我们班的女生是比我们差点儿”时,下面听课的老师笑了,杨老师没有笑,她突然提高嗓门,充满自信地说:“来,女生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背。”女声背完了,杨老师不知是真陶醉还是装陶醉,慢慢地从诗境中走出来,激动地说:“读得多好啊!男孩子,来点儿鼓励啊!”掌声四起,这掌声,给了女孩自信。女生被激动了,坐下去时的动作,要比站起来时干脆多了,这是自信的表现啊。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化了较长的时间进行引导,虽然看上去使得那种热闹的气氛出现了暂时的“冷堂”,但这是杨老师以学生为重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她不顾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怎样议论,一心只想到学生:不能让女生产生自卑感。为了每位孩子充满自信地、主动地参预学习,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样的引导是多么地重要!

视学生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在小学里,培养学生主动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要“保护好那份积极性”。《雨》中,杨老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之外,还设计了许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如:你认为哪个词值得研究?当学生看着画面,学了“来一点,泥土裂开嘴巴等。来一点,小菌们撑着小伞等”后,就让孩子们练习写写:来一点,谁怎样。特别是杨老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盯着碧绿的水塘上,一滴水珠往下掉,水纹一圈圈地荡漾开去那美丽的景色时,学生完全超越了自我,陶醉了。这时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诗,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