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2009-05-01 15:13:33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据《中国青年报》3月23日报道,因为无法认同学校有关“不准批评或变相批评孩子”的规定,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的辛洪梅老师日前“愤然”辞职回家。 长期以来,因为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据《中国青年报》3月23日报道,因为无法认同学校有关“不准批评或变相批评孩子”的规定,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的辛洪梅老师日前“愤然”辞职回家。 长期以来,因为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济南市某私立学校实行旨在给与学生更多赏识和尊重的教育改革,其初衷不可谓不好。 然而,任何事情,一旦过头,就有问题出现。看看这所中学对老师的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估计老师们听了都会心灰意冷。如果说,以前是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那现在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一样不可取,有点矫枉过正了。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不问青红皂白就一味要求教师“不准批评或变相批评孩子”,实质上是对尊重教育的曲解。对学生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放弃“批评或变相批评”,是对学生的放纵而不是尊重。“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不明白,这个古人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到今天还有人不清楚? 其实,尊重教育与批评教育并不矛盾。跟任何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样,尊重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济南市这所私立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尊重教育”,却是建立在对更多守纪学生的不尊重之上的,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实不足取。 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中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内容,进行改革是必要的。然而,教育实践证明,矫枉过正,往往适得其反。济南市某私立学校“不准批评或变相批评孩子”的规定,实不可取!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