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教育学反思
王多 非典的到来,给我们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我们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首先是卫生教育问题。以往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卫生教育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比如在学科布局上,卫生科目的角色十分边缘化。与数理化等大科相比,小学的《卫生常识》、中学的《生理卫生》无论质还是量,都显得无足轻重。在教材编排上,卫生知识的选编存在明显漏洞。针对非典使大多数在校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最近已有专家提出,应该把传染病写入大中小学教材课本。在教学安排上,卫生科目常常受到排挤,为应试教育让路。北京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非典来临之前卫生科目是各级学校最容易被砍掉的课程之一。还有在整个卫生教育理念上,我们似乎存在一个误区。我们过多地重视了卫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后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卫生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知识,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作出调整。 其次是责任教育问题。虽然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都不乏思想品德教育,但非典的来临还是反映了我们这方面教育的不足。比如,为什么非典一来,某些疫区的大学生像逃难一样,拼命奔往外地躲避,从而客观上推动了疫情的传播?大学生作为流动性较强的群体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面对政府与社会的呼吁,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这突出反映了我们不少学生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极端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也客观说明了我们责任教育的匮乏。在传统的品德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我们对责任、义务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与论证。现在大学生们谈权利谈得很多,然而真正讲奉献,讲付出却做得很少。前不久,某重点高校的许多“借贷生”,毕业后一去不返,把银行气得直掉眼泪。看来责任教育,应该摆到一个突出而迫切的位置了。 最后是教育管理问题。非典一来,大学生之所以能够迅速“逃逸”,从很大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们通过国际互联网得到各种小道消息,于是以假为真,人心惶惶,急于奔走,这时候最需要思想上的深入指导和心灵上的有效沟通,而我们的许多管理部门却并未作出及时反应,同时也未能有效控制学生信源渠道。另外,停课与复课的对策制定,中考与高考的时间安排,学制与假期临时调整,以及一个应急机制的迅速建立,这些都对危机时期的教育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与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非典给教育事业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解放日报》 2003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