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学生课桌文化现象

  2009-05-01 14:53:10  
透视中学生课桌文化现象 “课桌文化”早已成为校园一景。虽然学业繁重,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始终未减,他们在涂涂画画中袒露内心的情绪 ■文/李新 “课桌文化”由来已久,并成为校园一景。它常常是学生们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把“课桌文化”简单判为“垃圾文化”是失之偏颇的。至少,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透视中学生课桌文化现象

“课桌文化”早已成为校园一景。虽然学业繁重,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始终未减,他们在涂涂画画中袒露内心的情绪      ■文/李新      “课桌文化”由来已久,并成为校园一景。它常常是学生们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把“课桌文化”简单判为“垃圾文化”是失之偏颇的。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知当代中学生内心世界的途径。      应试教育压制下的呐喊      多年前,有学生把《陋室铭》改为《课室铭》,说什么“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并流行开来,影响甚广;早在十几年前,“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就喊得很响,那是对应试教育的强烈反叛和无情嘲弄。现在课桌上又出现了这样的诗句:      寒窗万日破千卷,      慨叹下笔仍无神。      三年还将渡题海,      他日能否功名成。      这大概是一位刚入校的高一新生的大作,刚刚经历了“苦海无边”的初三,又来到高中,面临三年后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发出“三年还将渡题海”的苦叹,表现出对应试教育的极度惊悸和恐惧。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一个过程。有些地区反而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家长寄托于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考取重点高中、考取名牌大学。据对部分在校高中生的调查,他们在初中,尤其初三那年,很少没请过家教的。迫于社会及家长的压力,学校也难于适从,往往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左冲右突,进退两难。这就使学生仍旧陷在“应试”苦海之中。      考、考、考,使许多学生患上了“考试综合征”,考前恐惧,考中紧张,考砸后悲痛欲哭。下面这首诗就是考试前恐慌心态的真实反映:      考试考试又考试,      听到考试心就慌,      红灯又要满天挂,      回家如何见爹娘。      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高分,一些学生摸索出了“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妙计。某校为了严肃考试纪律,对作弊者处以张白榜的重罚,并推出“无人监考班级”的创新举措,这样确实起了些扼制作用,但作弊仍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出现了用手机发短消息等高科技作弊手段。有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在课桌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袒露心迹:      写了张条给你,好像依依不舍,当扔出去后马上就后悔了。我希望老师能装作没看到,因为这道题真的和别的题不一样,不然我不会那么伤感。但是我已经做到不能做,猜到不能猜,还能怎样?不如这样,倒数三秒,我会开始努力好好改装,有时考试就像是一场游击战,没看见我就好,我喜欢每次丢掉作弊的证据,那就轻松美好。      试题出得让学生“做到不能做,猜到不能猜”,到底是学生的责任,还是出题者的责任?      为什么学生对考试这么深恶痛绝呢?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过分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的去追求。在重重重压下,学生只为分数狂,甚至走向极端。下面一首诗是一种极端心态的反映:      横眉冷对考试卷,      手里紧握金刚钻,      分数分数奈若何,      谁叫出题这般难。      这分明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反叛,是从心底发出的愤怒的呐喊。但更多的学生在分数面前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就在上首诗每一句后面,有学生加了这样的旁注:      横眉冷对考试卷——一片空白,      手里紧握金刚钻——双手发抖,      分数分数奈若何——你来试试,      谁叫出题这般难——该下地狱。      这样的打油诗,袒露在课桌上,该给我们以警示了。      向往生活的七彩阳光      笑眼欢对体育课,      牢牢控制脚下球,      足坛勇将向前冲,      起脚射门“乌龙球”。      学生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课堂教学深感枯燥乏味,而对绿茵场上的冲杀是那样的迷恋和向往。非但如此,课桌上还出现了许多流行歌星的头像,学生们写上他们喜爱的歌星的名字,记下他们由衷欣赏的歌词,写下他们对心中偶像的祝福,甚至关心着这些帅哥靓姐们谁和谁配对最合适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中学生所追求的另一片天地。这种生活,往往是在教育的环境下,给予他们的太少,于是靠向往去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并一一流露在课桌上。      “课桌论坛”传递情感      纵观课桌文化,希望异性交往的文字比较多。有的男同学在课桌上画出自己暗中喜欢的女孩的头像,尽情倾诉自己的一片痴情。有的渴望异性交往的心情特别热烈而大胆,就在课桌上发布征友启事,自做个人广告或个人名片,留下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或E-mail地址。      公共教室的课桌是不固定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男女同学就在课桌上实现了对话,前面同学画了几幅饶有风趣的漫画,后面就有同学评价道:“你的画画得很有味道”。也有同学对一些诗作作出不客气的评价。诸如此类,形成特有的“课桌论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性意识已开始觉醒,性逐渐趋向成熟,已表现为朦胧的对异性的好感。这种初恋的情怀多表现为单恋,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抑,这种情感无处表达,课桌便成了宣泄途径之一。      如果你是石头,那么你一定是磁石;      如果你是植物,那么你一定是含羞草;      如果你是人,那么你一定是我的意中人。      据说这是摘自《悲惨世界》里的诗句,表达了对异性渴慕、向往的情感。其实,青少年的初恋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情感,包括性唤醒时的某种骚动和不安,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问题是如何用理智正确地把握它,而不使其肆意泛滥。      但是,课桌有时也会成为某些中学生低级下流情感宣泄的河床,有些文字不堪卒读,这恰恰是对美好的初恋情感的破坏和玷污,是心理变态抑或病态的直接反映。这里有大环境的因素。黄色书刊、黄色录像、黄色卡通书、黄色游戏卡等对青少年心灵产生直接的污染。有些不堪入目的下流诗,就是一些思想格调不高的学生直接从黄色书籍中抄录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学校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疏导和性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于课桌文化现象,疏导优于强堵,因为一件事若要走上极端,它就会走向问题的另一面。既然这种文化现象已经出来了,那要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凡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课桌文化现象的出现,概言之学生品质恶劣,统统打入“垃圾文化”,是失之偏颇的。课桌文化,有其正面因素,如对于应试教育的无奈和对于素质教育的向往,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这些隐秘性的语言信息在任何报刊、黑板报,包括平时作文、甚至日记等都不会寻找到发表机会,而课桌便成了他们自由发表的园地。课桌文化给我们探知学生内心世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