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实词划分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2009-05-01 14:50:51  
汉语实词划分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我们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汉语语言的规律,从而使他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对于一切语法现象的分析除了从前人的理论体系中出发外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汉语实词划分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我们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汉语语言的规律,从而使他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对于一切语法现象的分析除了从前人的理论体系中出发外,更应该从实践的(即实际的)角度出发,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就以汉语实词的分类看,这一点更为明显。
(一)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划分存在分歧,有人主张把副词归入实词类,从理论上看,这不无道理也未尝不可,但它却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困难(详述见后文)因此,从方便教学的角度考虑,副词不宜归入实词类。
(二)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从理论上讲,结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对于缺乏理论知识的中学生来说,词义标准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因势利导,以词义标准为主,其它标准为辅,逐渐过渡到结合能力标准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要给汉语实词分类,首先。必须要把实词和虚词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实词的分类才成为可能。
那么,什么是实词呢?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以单独充当句子的任何一个成分。这就是说:第一:这类词在不与其他任何词发生语法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单独表达一个意思或反映某种意象。第二:这类词具有成为句子的潜在能力,或者说,一旦有了语调,它就有可能成为句子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运用上述定义,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把前人总结出来的十二类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看作是实词,因为它们都具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黄伯荣先生把副词也归入了实词类,这不够妥当,第一:尽管副词具有语法意义,可以帮助造句,而且较之其它虚词它还更具有实在性,但从整体上看,既使加上语调它仍然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有当其结合在句子中时,其意义好像才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实在性,如:他很忙。“很”表示程度,乍一看,有意义,但这时已借助于语法了。类似的“太、极、越、推、更加”等等,只要不出现在句子中,不借助于语言环境,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就永远是模糊的。第二,汉语进行词类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此作为手段,确定句子的结构规律,从而更好去掌握和运用语言,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正确无误地使用语言——用语言交际,用语言表达思想。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借助于词类去阐述语言的结构规律或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顾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单纯从理论上把副词归入实词类,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首先,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切实有效地把实词给学生讲懂,因为他们较之于我们更注重实践知识,只要实践上稍有点问题。再完美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接受,因此,从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实用角度),副词不归入实词类为宜。
以上我们只确定了实词的范围,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实词分类的标准。
我们知道,汉语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因此,给汉语的词进行分类,就不能象给英语的词分类那样,主要采取形态标准。鉴于汉语的特殊性,为之分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标准:


1、句法特点:
所谓句法特点,包括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和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即句法功能和结合能力。
A、结合能力
结合能力应该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看哪些词和哪些词进行组合,如何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关系,哪些词和哪些词不能互相结合,根据这些,我们可以给汉语的实词进行分类:
例如:甲组:    人    牛  玫瑰   同志  老师  作家
学员  山    计算机   拳头  钉子
道德  民族  文化  春天  早晨  现在
刚才   星期六  北京  前头  远处
屋里   阶段  路线
乙组:          批评  保卫  宣传  研究   整顿
                开始  禁止  走     看    听   说
                发生  演变  死亡  消失  依靠
                妨碍  进来  过去  讨论
丙组:          好  坏  聪明  迅速  长久
                大方  平常  冷  硬  清楚  生动
                美丽  黑洞洞  血红  生动  平坦  乱遭遭
甲组词前面能加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组,如:一朵玫瑰、一位老师、一种文化、一个阶段、一只拳头,同时也可以加上由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和量词组合成的指量结构:这个星期六,那天早晨,这头牛,那间房等。而乙组和丙组一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一种研究”,“一个聪明”,“那些消失,这些清楚”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当然这两组中的有些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和数量词组、指量结构结合,如“换了一顿批评”,“这是一种妨碍”,“这种宣传,效果不好”。“那种迅速,真叫人无法想象。”实际上,只要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时的加点词在特定的语义场中,其性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的特性。
另外,甲组的词一般不能重叠,而且它们也不能与“很,非常,已经,不”这类词结合,而丙组的词都可以和“很”,“非常”结合,很聪明,非常美丽,很主动,很生动,非常平坦。
    这样,根据结合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把甲组词和乙、丙组词分开,我们称甲组为名词。
下面,我们再看乙组和丙组:
乙组的词一般不能和“很”,“非常”结合,而C组的词却能,乙组词的前面可以加,“能愿意,应该可以”等词,后面可以加表示动作、数量的词,如:能听,应该批评,可以宣传,愿意讨论,走一趟看一次,整顿一下,禁止一阵,而丙组的词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说:甲、乙、丙三组词在语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不同类的,我们分别称之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样,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词类进行划分,如:
伟大、状大、生动、运动、勇气、勇敢这六个词,有些在词义上具有为接近,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其词性,利用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很快将它们鉴别归类,其中的“伟大、生动、勇敢”能受“很”“非常”修饰,这样,我们就知道“伟大、生动、勇敢”是形容词,“勇气”是名词(它不受“不”,“很”的修饰),“状大、运动”是动词。
但是,尽管如此,上述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于表示心理活动和意识的动词它


就不再适用。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感谢、赞成、反对,它们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因此,我们必须从另一种结合能力上考虑鉴别它们。我们知道,动词中有一类能带受事宾语,这类动词叫及物动词,而形容词词却不能。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表示心理活动和意念的动词与形容词区分开,尽管它们都于“很” 结合    爱人民  恨你  反对别人
那么,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是否可以和形容词区分开呢?能,这点,我们将在下段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B、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标准就是根据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区分词类,例如,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等。但是,必须注意,汉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对应关系不是很严格的,因此,句法功能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标准,而不能作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如充当主语的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而名词和代词绝不是只充当主语,有时候,它还充当定语,类似的成分在其它成分里也有。
2、词义标准
利用句法标准尽管可以把大量的词区分归类,但它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a、初学者(尤其是中学生),由于语法知识有限,不易很快掌握和理解。
b、遇到兼类词,上述标准就不再适用,我们只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其词性。
因此,除了句法功能标准外,词义标准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标准,尤其是对初学语法的人,这一标准更为重要。如:
桌子、黑板、粉笔、门、钢笔、电话、电视等不用其它标准,只看其意义,对词性就可以一目了然。
再如:a、“下午我们去听报告”
      b、“他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
      c、“他代表人民去参加会议”
      d、我们选他当代表
句中的“报告”和“代表”在不同的场合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就有不同的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句法标准就很难判断,采用词义标准就很简单,a、b是名词,b、c是动词。
另外,词义标准对识别词类活用也很有用处。如:“我们也干净干净”,要理解其中“干净干净”的意思并为之归类,就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采用词义标准,这比运用其它标准简便易行得多。当然,词义标准也有明显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搞不清楚有些词从意义上该归入哪一类,如“兴奋,快乐”等,这时,就不能再用词义标准了,因此,我们在运用词义标准时必须和句法标准结合起来。
3、形态标准
所谓形态,就是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分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a、构词形态
构词形态在构词法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如下例:
A组            老师   考虑  阿哥  阿妹
          儿子  种子  房子  剪子     骗子
                妻子  胖子  锥子  聋子
                花儿  门儿  影儿
                苦头  甜头  拳头  想头  吃头  看头
                

来头  势头  石头  木头  指头
               人性  灵活性  原则性  系统性
               生动性  形象性  警惕性  创造性
B组           固化  美化  绿化  异化  腐化
              形象化  自动化  工业化  机械化
A组词和B组词的语法意义并不一样,从词义标准上看,A组是表示了物的,B组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从结合能力看,A组的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或指量结构:如:
一个儿子   一粒种子  一把刀子  一个骗子
一朵花儿  一个影儿   一堆石头  一方木头
那个拳头  这个指头
B组的词显然没有这个特点,但它们后达可以加“了”。
固化了   异化了  工业化  机械化了
这点,A组又没有。
由此可见,A、B两组词是不同类的,A组是名词,B组是动词,名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老——、阿——、——子、——儿、——头、——性,动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性,——化。
b、构形形态
构形形态是在词的形态变化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先看例子:
A组:先生   小姐   同学  老师   工人   农民   战士   家长
B组:学习   工作   研究   保卫  打击   跑  骑
C组:漂亮     草   马虎   交   长
只要在A组词后加上“们”这个构形形态,原来的词由单称变为总称了。
先生们、小姐们、同学们、同志们
B组、C组没有这个特性。
B组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过去等:
学习着   工作着   保卫着
跑了      研究了  讨论了
学习过   研究过    走过
A组和C组则不然。
C组的词可以加上构形形态“着呢”表示程度加深:漂亮着呢,高着呢,A组则无此特点,B组的词尽管也可以加上“着呢”,但意义变化和C组不一样。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构形形态有效地鉴别词类了。
另外,词的重叠也是汉语词的一种形态变化,我们可以区分在文里提到的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此处就不再赘述。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