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

  2009-05-01 14:43:56  
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摘要】: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清晰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可感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它们又分别表现出具体的一系列美学特征。语文教学艺术  具有启发动机和乐学两大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清晰性;可感性;动机;乐学  教学是艺术,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

【摘要】: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清晰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可感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它们又分别表现出具体的一系列美学特征。语文教学艺术

  具有启发动机和乐学两大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清晰性;可感性;动机;乐学

  教学是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支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表现为教学系统内在逻辑的清晰性),作为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可以纳入“教学艺术”的范畴中,从而结束“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艺术的功能。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引论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地发挥。前者是内隐的,支配后者,使其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后者是外显的,使前者在可信的基础上更可爱。二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当前许多研究成果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观点:并不是将所有的教学而是把那种整合各种教学因素,从而能够形象、主动、有效、创新、美感地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操作方法或教学操作成果称为“教学艺术”。有人把现有的关于教学艺术的说法归纳为技巧说、创造说、审美说、规律说、素养说、特殊说、整体说等。实际上,这些说法和被称为“教学艺术”的各种教学方法或成果基本分为两个层面:[1]一是以教学美的欣赏、表现、创造为立足点的层面,二是侧重把教学艺术归纳为遵循教学规律,使教学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或一种教学情景、境界与方法的层面。两个层面均表明: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正是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精神实质,这是教学艺术之美的内在品格(特征);教学技能、方法是教学必须遵循的行为要领,当技能、方法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教学技巧,当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浸染了教师的审美创造的灵气,就具有了把教学原则、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学艺术特质。我们通常将这样的教学方法系统称为教学艺术。

  张武升是这样归结“教学艺术”的本质的;“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认识记忆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2]李如密认为教学艺术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等。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乃是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因此他把教学艺术定义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李如密对教学艺术的含义的解释是妥当的,把教学艺术的定义定位于“教学活动”也是妥当的。

  我们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审美化的教学活动。学术界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对于我们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具有借鉴作用。

  所谓语文教学艺术,是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行为或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动态性特征就表现为教学的行为艺术。如果说设计艺术属于“战略”这个范畴,那么行为艺术则属于“战术”的学问。一切课堂教学的技术、技能.只要具有了创造性的审美特质,就可以包括在行为艺术中了。

  语文教学审美化,又叫审美化语文教学,是可以与语文教学艺术划等号的。

  韦志成归纳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五大“基本特征”: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他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3]语文教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理论的指导性;教师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沟通,以便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扩大、深化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得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否则就谈不上语文教学艺术了。韦志成说,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的因子”。施教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灵魂,创造的手段是教学方法,创造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创造的产品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创造的本质是求异。他是这样解释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的: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无缘,而同教学的千变万化紧紧相连,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处理的灵活度。至于“魅力性”,他界定为:“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审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教学功力而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4]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是教学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把仪表美、教态美、导入美、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形成教学美,从而产生教学魅力。他认为,以上五大基本特征“集中起来绽开了教学艺术千姿百态的花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5]

   韦志成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观意图是想揭示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品格。只不过,他还没有抽象出语文教学艺术区别于一般艺术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征来,更没有深层次地说明这些审美品格是依附什么而换发出来的,作为一本专论“语文教学艺术”的著作,做到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或品格的研究,普遍存在这样的缺点:一是堆砌一些“××性”“××化”这类的概念,玩弄花哨的术语,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见解;二是划分其特征的标准不一致,交叉现象严重;三是这些特征之间的内部关系不清,在论题中的地位不明;四是没有把自己的概念范畴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依据上,因此无法耸立起自己的理论大厦;五是空泛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落实下去的操作性要领;六是没有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做出回答,回避矛盾。赵伶俐建构的“审美化教学”理论克服了这些弊端。她深入考查了“当代中国教育演进及改革历程”,对“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归纳,以美育心理学、现代系统理论、心理生理学、现当代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教学实验和实践为支持建构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审美化教学体系。所谓“审美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过程,使原传统的生硬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生动、积极的审美关系的教学。“完整的意义上的教学艺术,也便等价于审美化教学或教学审美化。”[6]因此,我们把语文教学艺术视为审美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清晰性、可感性,它们又进一步表现出一系列美学特质。

  二、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特征是清晰性

  科学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语文教学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学运行过程逻辑的清晰化,尤其是教学目标、学科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的清晰化,从而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这就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清晰化特征,包括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语文教学系统各个要素内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化。[7]

  (一)语文知识逻辑的清晰化

  首先,把握语文知识的类别。语文知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语文规律方面的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第二类是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论的知识,如思维方法的知识、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运用工具书和网站的知识。第三类是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如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知识、社会人生体验的知识、风土人情的知识等。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因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有所不同而有一些差异。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以及文化常识等。其次,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形成知识网络。语文基础知识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这类形式所介绍的知识容量大,有系统性;另一类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别出现在课文前后的“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之中,这类形式所介绍的知识容量小,比较零碎。总之,语文学科存在着它自身的基本知识、概念体系。语文教材教学内容逻辑的清晰化,是教学内在逻辑清晰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部教学出现科学美的基础。作为教材编写者,当然要为教学着想,努力把教学内容编制得精粹、实用、好懂;作为教师,要尽力理解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脉络,不断积累,把知识点编织成网络。

  (二)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逻辑关系的清晰化

  语文教学目标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各种期望在教学中的转化与实现。而这主要靠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内在联系的揭示与把握。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弄清知识体系的逻辑,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它与知识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怎么紧扣目标以及知识内容进行等,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语文教学目标,绝不只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通过教学之后学生应达到的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人格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既是即时性的发展,也是延时性的发展。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同,那么传授的侧重点和方法就会不同。教学方法是指在操作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策略。任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表面上是多么的“新奇”,但终究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干扰教学的。只有建立起教学方法与目标、内容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的特质。语文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度以及有关影响因素合理性的估量,即对教学后学生发展实际状态与教学目标预期状态之间进行比较、水平分析、诊断问题,并提供进一步调整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反馈与策略的活动。提倡在分数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评价,尤其赋予分数以积极意义的解释,是当今教学评价的追求。

  (三)语文教学过程逻辑的清晰性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操作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部活动历程。教学过程逻辑是最能体现某种教学思想和理论价值的操作部分。教学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一定的教学内容、操作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指向与达成相关。教学环节的排列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序”,“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8]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大大小小的语文教学过程,无序则乱,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

  上述三个方面“清晰化”显示出简洁、缜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简洁,指以最简单、干净的面貌呈现教学因素及其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缜密,指教学各因素、各环节之间谨严细腻。雅致,指相对独立的教学因素呈现出精美的整体形象。有恰当的自由度,是指教师思维的自由性的限度或内在逻辑前提下的自由。语文教学艺术,是科学前提下的艺术。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艺术。只有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才能显示出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品格是清晰化的美,是科学之美,并确保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品格不走样、不变味、不跑调。

  三、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可感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外在特征是:语文教学因素及其过程中那些直观可感部分在内在逻辑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舒展多样,显示出形象、生动、丰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语文教学具有充分的外在形式的感性美[9]。形象,指充分运用视、听方式对有关教学因素及其过程的外部形态轮廓或逻辑形态进行描绘,使之形成清晰可感的“象”,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生动,指有关教学因素及过程充满动感和趣意,活跃善变,意味无穷,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如教学幽默、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教学手段方式的变化等。丰富,是指教学材料、教学事例、教学方法手段等在合乎教学意图和内在逻辑需要前提下的尽量充分。但这种充分是以保证清晰、简洁的内在品格为条件的。任意、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