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2009-05-01 14:41:5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教学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笔者说:“小说中主人公苏比,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中的阿Q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衷心企求’牢狱生活,心理不能说没有点变态和反常。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舍。两个人的行为目的显得多么的‘低俗’。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阿Q真心向往革命,却被拒绝革命,最后又被当作革命党的长衫人物而送上了断头台,落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苏比呢,几番造恶,却能逍遥法外;正当他欲归正向善时,却无辜入狱。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检查作业,巩固成果。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笔者每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内容等差异,收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原题是“结课的艺术”,后有所改动。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