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2009-05-01 14:37:10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思维法,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1]因此,比较在学术研究 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样,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的比较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思维法,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1]因此,比较在学术研究 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样,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的比较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内 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的进行阅读”,[2]这就是比较阅读。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 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或相异点”,[3]即在相互联系中抓住读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读物的理解。 因此,语文教学中就不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读物。
    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范文讲读,再让学生通 过比较分析自读其它课文。在课时比较紧的时候,比较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比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 阅读量的教学任务。比较阅读加强了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无疑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注意抓要领,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能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而且能 深入的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许多篇目有可比性。像小说《母亲》、《夜》、《一碗阳春面》中的人物形象分 析就可以作为比较阅读的练习。《母亲》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同名小说,《夜》出自中国作家叶圣陶之手 ,而《一碗阳春面》则是日本作家栗良平创作的。三篇小说,三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这似乎看不出 其中有什么联系,然而比较恰恰就是要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所以,表面上的差别越大 ,越要认真寻求其本质上的共同之处。经过细心阅读,不难发现这三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是有共同之处的。三篇 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且均是以母亲的身份出现的。这三位不同国籍的母亲同是生活在贫困之中,都具有 善良、淳朴的品格;当身处困境时,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气概。
    如果分析到此为止,那只不过是把三部作品人物形象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只知其 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远没有达到阅读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共性产生的原因 入手。这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这种共性是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在民族所赋予的。从这一点看,恰恰又应了同中有异这四个字,即这 三部作品因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共同的人物形象特征。《母亲》中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经历与怯 懦的斗争后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她的坚定、勇敢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其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俄国劳动人民的普 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必将来临的社会趋势。《夜》中的老妇人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不是一位革命战 士,也不完全理解女儿女婿的革命事业,但是她坚信女儿女婿是好人,好人无端被害令她对黑暗的现实憎恨不 已,悲愤使她战胜了恐惧,承担起了再一次做母亲、抚养革命后代的责任。她的坚定、勇敢也是缘自被压迫人 民的反抗,同样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因当时中国正处在革命低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大多尚 未觉醒,尚不能自觉参加革命,所以老妇人没有像俄国母亲那样去散发传单。《一碗阳春面》中的女人与这两 个人物形象均不一样,她所处的时代小说没有过多的表现,她的坚强勇敢来自民族精神。从她身上,人们可以 看到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韧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正是由于上述分析,才使人物形象同中有异:《母亲》中 的母亲勇敢中带着自豪;《夜》中的老妇人勇敢中含着愤怒;《一碗阳春面》中的女人勇敢中不乏乐观。
    这样一分析,学生便找到了形成共同特征的不同原因,不仅对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对作品的时 代背景、主题都有了深层的认识。再引申一些,对于苏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及日本二战后的迅速崛起 的根本原因都不难理解。
    (二)这种共性是“母亲”这一女性的特殊身份所赋予的。与“母亲”这个词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爱”。 “母爱”历来被人们描绘成一种最神圣无私的感情。在这三篇小说中的“母亲”在危难中勇敢的抬起头的动力 正是她们对子女无私的爱。俄国母亲爱巴威尔,并且将这种爱转化为对革命的忠贞和坚定的信念;中国母亲爱 女儿女婿,他们的被害,令她悲愤,于是她在愤怒中鼓起抚养遗孤的勇气;日本母亲爱她的儿子,她带领他们 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三种不同性质的勇敢,都因她们是母亲。做母亲的责任感使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比较之后,学生会对母亲这一特殊的女性身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假 如学生对自己的母亲重新认识,那么比较阅读就更有意义了。
    总之,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维训练的机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
    二、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我们所说的比较不应只局限于单一学科中,能通过比较加强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力, 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开 阔学生的视野,解决疑难问题。
    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例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梦溪笔谈 ·雁荡山》)
    例2:Mr.Green,Whom you met in the library,is our new teacher.
    一个文言文语句,一个英语例句,二者似乎没有关系,仔细阅读划线部分,比较一下,二者还是有相似之 处的。第一句是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的倒装句,第二句是英语中限定性定语从句。两个句子都与定语有关,而 且将定语放在被限定词之后,译句时(英译汉、文言文译成语体文),都需要将定语放在被限定词之前,句子 才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例1的划线部分译成:也(可算是)形体完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例2划线部分译为 :你在图书馆遇见的格林先生。可见例1中的“者”和例2中的"Whom"都是一种特定语句的标志,不必追究其在 句子中的具体含义,这样就可避免错译。
    英语与语文都有关于语法的内容,将两门课程中的语法相比较,相同之处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学习,不同之 处可分别对待,也可以利用比较使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这样两种语法体系不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两门课的学习相得益彰。
    “文、史、哲不分家”,这就是说这些科目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文科之间比较容易做到“异中求同 ”。而文、理之间是否就是天上地下毫不相干呢?并非如此。
    不妨就拿语文与数学做个比较。数学中有集合这个概念,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表达式:
    ①AB(集合A包含于集合B)
    ②a∈A(元素a属于集合A)
    ③A=B(集合A等于集合B)
    其实,汉语中许多语句恰恰是这些表达式最好的注释:“作家是文艺家”正符合AB,“鲁迅是作家”恰 是a∈B、“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则是A=B。再如数学中的反证法与语文中的引申法,均是“归谬法” ,都是利用驳倒反面观点的方法,间接证明正面的观点。
    实际上文与理表面差异大,但许多思维方法是一样的。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帮助我们把各种学科联系在一 起。比较不仅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视点升高,视野开阔。从整体上看待整个知识体 系,更能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奥妙,从而也减轻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倾向。
    当然,这种跨学科的比较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做百科全书似的人物。但是,如果教师 予以适当的点拨,那么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些学科,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学生比较熟悉。能力强的学生 会自觉的利用比较,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启发。
    比较“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根值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之中,同人类的思维一样古老。 ”[4]只要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对立 统一。在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事半功倍,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