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教学从标准化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009-05-01 14:32:25  
把语文教学从标准化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局面的出现 ,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特别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语文教学问题甚多,实在令人 堪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人们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把语文教学从标准化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局面的出现 ,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特别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语文教学问题甚多,实在令人 堪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人们议论的焦点,那就是考试问题。
    本来,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只不过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是升学考试,附 加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也不需引起全社会特别的关注。然而,近十几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日盛,由于 “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从国外引进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于是,考试问题,首先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 而且越炒越热,逐渐变成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大问题。为此,人们还专门给它 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指挥棒”。
    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我们并不否认。问题在于它的指挥是否得当,是 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从这些年语文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 “方针对,方法有误”。所谓“方针对”,指的是“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所谓“ 方法有误”,指的是过多地采用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出了大量的选择题。这样做的结果,产生了不少意想不 到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既加重了学生的 课业负担,又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随着时光的流逝,语文高 考命题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要求改革语文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央提出要把“应试教育”转变 为素质教育的要求之后,考试改革,包括语文考试改革,也随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考试,作为一个问题,早已存在。从国外引进标准化考试方法,也 已经有十二三年的历史。语文考试改革不是一项普通的行政命令,它涉及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问题 ,也涉及许多需要具体操作的实际问题。要着手进行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是统一认识,即对目前语文 考试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共识,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取代现行考试办法的新路子。
    这里先谈谈个人对语文考试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命题不当,误导教学,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升学考试,都感到比较轻松 ,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平时靠积累,临场看发挥”。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 练,该积累的积累,该掌握的掌握,考试是不费难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少有人不及格,学生的语文程度也并不 低。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各项常规训练,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试题的要求 ;不能适应高考试题的要求,就得不到高分,也就会影响升学率。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争取得高分,就千方 百计地跟高考要求对口,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训练。据了解,为了应付高考,不少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 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 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 要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 全国语文高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查的新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方 式通通“做”几遍。如此等等。这样一来,既要增加课时,又要加重负担,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受到了严重 的干扰和破坏。教材改革,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面对着高考的强大压力,也不得不收缩,甚至停止。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曾经三令五申,禁止滥编、滥印各种复习资料,但是,禁而不止,各种 练习题和复习资料照旧满天飞,原因是客观上有需求,只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主要原因是语文高考命题不当,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过重的负担是不能减轻的。
    二、难度有余,高度不足,是语文高考命题的最大弊端
    据统计,语文高考试题以120分为满分的时候, 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60分左右;语文高考试题改为以 150分为满分以后, 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70分左右。如果按照平时习惯,用百分制来换算,就只有50分左 右。这个分数意味着全国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成绩都没能达到及格标准。不少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反映,现在的 高考试题,如果让自己去作答,也不一定及格。可见,目前语文高考试题的难度的确不小,不仅难倒了学生, 也难倒了教师。然而,有了难度是否就一定有高度呢?人们仔细地分析了试卷的内容和要求,再和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的要求相对照,就发现它的难度虽然有余,而高度却明显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
    语文考试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高考所采取的闭卷考试方法 ,很难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只能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写”的能力来说,原来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 该会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初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后来,修订 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规定高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初中学生应该会写比较简单 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可是,从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到现在,前后2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基本 上没有超出过“简单的说明和议论”,很少能达到“一般”,从来也没有“比较复杂”过。这“简单的说明和 议论”是什么标准呢?正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作文的要求。可见,高考作文的要求,始终没有达到教学大 纲所规定的标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初中毕业的水平上。换句话说,考生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去做,即使得了 满分,也只不过是达到了初中毕业的标准,这样的水平够“高”吗?
    就“读”的能力来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也就是说,初中学生只要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就可以了。而高中学生则应该 提高一步,即不但能读懂一般现代文,还要能读懂浅易文言文;不但能理解普通的实用文章,还要能初步鉴赏 各类文学作品。从读懂现代文到读懂文言文,从具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到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这是阅读能力发 展的两个层次,也是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的明显差别。而目前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阅读 能力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增加了一点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考查,但所占比重很小,深度也不够 。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考查一般现代文的理解能力方面,与初中阶段的要求没有多大差距。换句话 说,考生按照高考阅读试题的要求去作,即使得了满分,也没有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和“初步鉴 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实际水平比初中毕业强不了多少,这样的标准够“高”吗?
    既然题目所要求的标准并不高,为什么考生会失那么多的分,甚至连阅卷教师也有点望“题”兴叹呢?因 为试题出得的确有“难度”,只是这种“难度”不是难在实际水平的提高上,而是难在变化多端的题型选择上 。这样怎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又怎能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人才?
    三、弯弯儿绕,烦琐哲学,是束缚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语文高考试题高度不足,难度有余。它的难度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手法有两个:一个是“弯弯儿绕”,一 个是“烦琐哲学”。
    所谓“弯弯儿绕”,就是故意兜圈子,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借以加大难度。有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 不假思索,单凭直觉和语感,就可以判断是非,现在的考试可不成,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也要给出多项选择 ,让你一项一项地辨别和排除,最后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实际上是把人引入迷宫,让你逐个辨别,费力劳 神,弄得眼花缭乱,一不小心,还选中了错项,导致失分。据说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思维能力,其实是在玩 文字游戏。对训练思维无补,对训练读写不利。
    所谓“烦琐哲学”,就是以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为由,随意考查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甚至连“作者的籍 贯”和“作品发表的年代”这些连编课本的人都不用记,需要时查查工具书就会知道的死知识,也拿来考学生 ,这就等于暗示给学生,今后所有课文的注解都要背,否则就要失分。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学生把很多精力 放在死记硬背那些烦琐无用的“知识”上面,而不在切实提高读写能力上下功夫。事实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 载体,它所包容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句话似乎没有把意思说 透。其实,语文的外延既包括生活,又大于生活,更准确一点说:“语文的外延等于宇宙。”也就是说,从知 识面角度来看,语文是无所不包的。如果用扩大知识覆盖面的方法来考语文,不管覆盖面有多大,也只能是挂 一漏万,微乎其微,考查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正水平。即使能考查出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 定的差异,也无法据此判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因为对中学生来说,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看语文综合能力 的高低,而不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知识基础必然是宽厚的。但是,知识基础比 较宽厚的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训练,或者是训练不够火候,他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不一定强。因此,就教学来 说,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不是讲授各种知识。就考试来说,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而不是考查各种知识。
    “弯弯儿绕”和“烦琐哲学”都离开了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也不符合语文教学 的规律,它对语文教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成为束缚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四、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是盲目推行标准化考试的深刻教训
    目前语文高考命题主要是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先在广东试验 一年,从1986年起,在全国推广使用。
    令人奇怪的是,香港从1986年起,停止了标准化考试;苏联从1986年起,废除了标准化考试;就连标准化 考试的故乡——美国,从1987年开始,也有100 多位知名教育专家联名呼吁要求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标准化的考 试方法,以扭转美国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急剧下降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却在我国得 到了广泛而迅速的推广,并以高考为起点,逐步延伸到“中考”和“小考”,又从升学考试逐步延伸到平时会 考。于是,各级各类考试差不多都变成标准化考试的一统天下。
    推行语文考试标准化以来的反映如何呢?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说起语文标准化考试,拥护者甚少,反 对者居多。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教研员、

[1] [2] [3]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