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学点滴谈

  2009-05-01 14:30:40  
成语教学点滴谈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 ,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 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作为对各科教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成语教学点滴谈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 ,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 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 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试看近年来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关于成语的试题情况:
    (附图 {图})
    由上表可以知道,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 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 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
    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 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 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 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
    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 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汗 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 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89年高考试卷中的“明察秋亳 ”,91年试卷中的“淋漓尽至”,92年试卷中的“貌和神离”、“迫不急待”,93年试卷中的“直接了 当”、“名列前矛”、“好高鹜远”,94年试卷中的“不径而走”、“神采弈弈”、“妄费心机”、“磬竹 难书”、“蜂涌而上”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成语的确切含义,那么就会明白这些加点字都是错别字了。
    如何辨析成语中的形、音、义呢?
    首先,要防止望文生义。在四字成语中,每个字都是意义单位,但它们之间决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 整体,它的意义是概括的,因此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如“高屋建瓴”中的“建”,是倒水、拨水的意思。这 个成语的意思是将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不刊之论”中的“刊”,削 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差强人意 ”原意是说还算能振奋人心,现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差”是“尚”、“略”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 思。如果望文生义,把“建”理解为“建立”,把“刊”理解为“刊登”,把“差”理解为“不好”,“强” 理解为“勉强”,那跟成语的原意就背道而驰了。
    其次,要细细辨别同形异义词。有些词,在不同的成语中有不同的含义。“毫厘不爽”中的“爽”是“差 错、失误”的意思,而“爽心悦目”中的“爽”是“舒服、轻松”的意思。“投笔从戎”中的“投”是掷的意 思,而“情投意合”中的“投”是迎合的意思。“五体投地”中的“体”是身体的一部分的意思,而“身体力 行”中的“体”是体验的意思。
    三、剖析成语的语法结构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分析掌握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造句 功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成语。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词组是相同的。它的结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并列关系:高瞻远瞩、层峦叠嶂、云蒸霞蔚、分门别类、博大精深。
    偏正关系:中流砥柱、揭竿而起、默默无闻、得意忘形、痛不欲生。
    主谓关系:言者无罪、短兵相接、鞭长莫及、胸有成竹、鹏程万里。
    动宾关系:置之度外、包罗万象、粉饰太平、混淆黑白、崭露头角。
    连动关系:拍案叫绝、负荆请罪、刻舟求剑、量体裁衣、饮水思源。
    兼语关系:请君入瓮、调虎离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化险为夷。
    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又分别有几种情况。
    在并列关系中,“多快好省”四字都是并列的,“隐恶扬善”是动宾+动宾,“残羹冷灸”是偏正+偏正 ,“家破人亡”是主谓+主谓。
    在偏正关系中,“弥天大谎”是定语式,“慷慨陈词”是状语式,“巧夺天工”是补充式。
    四、赏析成语的文言特色
    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因而保留了许多文言特色。
    有的成语保持了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特点,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鼓作气”、“衣冠禽兽”,名词作使 动用法的“汗牛充栋”、“祸国殃民”,名词作意动用法的“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名词作状语的“天 长地久”、“草行露宿”;动词作使动用法的“闭花羞月”、“生死肉骨”,动词作意动用法的“是古非今”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扬长避短”、“拈轻怕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厚此薄彼”,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的“丰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的“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等。
    有的成语还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式的“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我独尊”、“ 马首是瞻”、“唯利是图”,状语后置句式的“持之以恒”、“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运筹帷幄”等。
    五、品味成语的修辞手法
    不少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成语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怀瑾握瑜”、“望穿秋水”、“铜墙铁壁”运用了比喻,“青梅竹马”、“布衣之交”、“蓬筚生辉” 运用了借代,“饿莩遍野”、“铺天盖地”、“囊括四海”、“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满招损,谦受益”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运用了对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用了对偶,“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了反问。
    有的成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雷声大,雨点小”就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六、探究成语的出典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通过探究成语的出典,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神话 、寓言、历史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夸父追日”来源于《山海经》上记载的古代神话,“狐假虎威”和“揠苗助长”分别来源于《战国策》 和《孟子》所记载的寓言,“睨柱吞赢”和“图穷匕见”分别出于《史记》、《战国策》所载的关于蔺相如和 荆轲的故事,“世外桃源”和“海阔天空”分别出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唐僧玄览的诗。
    七、指导成语的运用
    学习成语在于运用。指导学生用成语造句,或把几个相关的成语连缀成文,或把成语用于习作之中,或以 成语命题作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
    用成语命题作文,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1991年高考作文就是用成语“近墨者黑”与“ 近墨者未必黑”作为题目,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
    中学语文课中的成语,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机地同课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成语教学应该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所谈的仅仅是笔者在成语教学中 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