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2009-05-01 14:29:47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 去年5月,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上了《新型玻璃》一课。他教这课书,自始至终抓 住读书训练不放,而教师则在“助”字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于老师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
    去年5月,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上了《新型玻璃》一课。他教这课书,自始至终抓 住读书训练不放,而教师则在“助”字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于老师是怎样抓读书训练的呢?
    一、初读感知阶段——教给读书方法,激发读书热情
    教学伊始,于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跃进了陈列 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 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 就发出报警声呢?”学生听得入了神,一个个都瞪大眼睛,期待着老师的回答。此时,于老师便在黑板上工工 整整地写下了“新型玻璃”几个字。于老师设计的这段导语不仅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而且制造了悬念,激发 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接着,于老师便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这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自由朗读课文。他 交代学生: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 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于老师在座间巡视学生读书时,看到一位叫陆飞宇的同学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拿起笔来把五种新型玻璃的 名字都画下来了,便说:“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陆飞宇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的词语都 画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于老师用推广“典型经 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 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既扎实又具体。学生先是自由朗读了一遍,接着又默读了一遍,还掌握了边读边 画边思的读书方法。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理解阶段——帮助解决疑难,引导理解内容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并因词制宜,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 解词义。
    语言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词语的意义通常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义,即词典上所解释的那种通常的意 义——这层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层是情境意义,即借助于语言环境而隐含着某种意义——这层意义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限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不容易体会到位,从而形成了阅读的难点。对这些阅读上的 难点,正是需要教师予以点拨之处。有的学生提出“藕断丝连”一词不懂,他便要求学生说说字面的意思。学 生马上回答:“就是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在此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课 文中的意思。他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看出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所特有的比 喻义:“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于老师帮助学生由表及里、从具体到 抽象,逐步深入地去理解词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又如有的学生提出“问世”一词不懂,于老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要求学生“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不少学生联系上下文稍加思索,便看出“问世”就是“商店里有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上已 有卖的了”。他又趁热打铁,相机指点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弄懂的。”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 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 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于老师常常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让学生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来理解词语,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专有名词,于老师没有反复去启发,而是径直讲来。如有的学生问:“‘分贝’是 什么意思?”于老师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是指测量声音大小、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 贝,对人体就有危害。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小、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看。”
    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不好讲,即使勉强讲了小学生也很难领会。怎么指导学生领会这些关联词语的用法 呢?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这些词语画下来,并读读画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如“不是…… 而是……”、“即使……仍然……”、“尽管……还是……”、“如果……就……”等。于老师这样做,意在 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的目的。
    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事实说明,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手 段仍是指导他们老老实实地去读书,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于老师说得好:“《新 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 析的?”
    三、积累运用阶段——精心设计练习,促其语言内化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于老师又精心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习。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练 习写一种新型玻璃。要求把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
    待学生写好后,于老师便要求学生到讲台前“自述”,他自己则当面进行评改。
    于老师设计的这项练习,意在促使学生吸收与消化范文的语言材料与表达方法。学生在写“××玻璃自述 ”时,势必要吸纳范文中的一些词、一些句、一些表达方法、一些修辞手段,并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语言之中。 在这一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范文中的语言便逐步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于老师教《新型玻璃》,充分地体现了“以读为主,以讲助读”的改革精神。怎么才能助得好、助得巧、 助得卓有成效呢?我以为这是大有讲究的。从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发。
    1.当助则助,不当助则不助。
    过去我们搞烦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从头讲到底。这情形好比耙地,不管土质是 疏松还是板结,总是一趟趟地耙个遍。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试想,现在的课文大都是“小儿语”,学生将课 文读得正确、流利、琅琅上口了,课文内容自能大体上理解,所不懂的只是少数难点,教师只须针对这些难点 “助”一下即可。这情形就像看到哪儿有硬土块,便用铁锹剜几下,将土块打碎,而不必一趟又一趟地耙个遍 。这便是所谓“精讲”。于永正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并不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讲,从而 减少了盲目性,帮到了点子上,省去了无用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导而弗牵,搀而不抱。
    “助”是为了使主体自立,而不是越俎代庖。这好比小孩子遇到水洼过不去,大人不是将他抱过去,而是 在水洼中垫上两块石头,搀着他的手,让他自己一步步走过去。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生:(读)“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 面有一种(把“层”读成“种”了)……”
    师:再读这句话。
    生:(读)“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
    师:对了。
    生:(接着往下读)“……这种玻璃叫做(该生添了一个“做”字)‘夹丝网防盗玻璃’。”
    师:很遗憾,多了一个字,再读一遍。
    生:(读)“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师:你很顽强,不怕失败。(笑声)屡败屡战,直到胜利。
    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 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遵循读书规律,恰如其分地选取“助”的角度。
    学生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助”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在初读感知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读 得正确、流利,并教给他们边读边画、提要钩玄的方法,使其通过初读能“了解文章之大概”。在精读理解阶 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并循循善诱,采取恰当的方式助其解决。在积累运用阶段,教师 则要帮助学生熟悉范文语言,吸收与消化范文语言,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 ,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些词语、句子或构段方式还可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以丰富其语言储备,提高其语言 表达能力。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