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

  2009-05-01 14:27:49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 (曾鸣 安徽芜湖二中) 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口语是预先进行设计的,如导语、提问语、应答语(如口述问题答案)、总结语等 。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口语叫做预设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用语都是预先设计的,并且有些 用语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

    (曾鸣 安徽芜湖二中)
    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口语是预先进行设计的,如导语、提问语、应答语(如口述问题答案)、总结语等 。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口语叫做预设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用语都是预先设计的,并且有些 用语根本就无法预先设计。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与原先的设计有差异,这时就 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进行点拨、诱导,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把这种随机应变的教学口语称为随 机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口语的预设性与随机性相结合,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好的 教学效果。
    预设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整体块状语言的预设。如导语,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文章主题的概括,文章写作特色的归纳等。 例如我在进行《荔枝蜜》这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
    现在正是春天,我们来到郊外的田野,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还会看到放蜂人在放蜂,看到 许多蜜蜂在花间忙碌,辛勤地采蜜。同学们吃过蜂蜜吗?(学生回答:吃过。)你们在吃蜂蜜的时候可曾想到 过蜜蜂吗?(有同学说:想到过。)那么你们对蜜蜂的感情又如何呢?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作家杨朔是怎 样写他对蜜蜂的感情的。(板书课题:荔枝蜜。)
    由于上这一课时正是春天(初中第二册),加上导语中提出的吃蜂蜜的情形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经历过的 ,所以这一课的导语就可以作一个块状的预设。
    再比如,在讲授高中教材第四册中的《窦娥冤》一课时,因为这是戏剧文学作品,同学们接触较少,而元 杂剧这一形式同学们更不了解,所以在讲授之前,需要对有关元杂剧的知识作一个介绍,像元散曲,曲牌、宫 调、戏剧角色,元杂剧的基本体式等,这些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加上高中生有较强的接受理解能力,也需要接 受一些系统知识,所以应该进行整块的预设,不然,知识的介绍反而会显得凌乱。同样,一节课的总结语一般 也应该进行预设。
    二是穿插性的教学口语的预设。通常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而这些 内容的表述,一般都是应该进行预设的。比如,我在讲张洁《挖荠菜》中的关于为什么要写“馋丫头”这个绰 号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启发:为什么“我”有“馋丫头”这个绰号?(因为“我”什么都吃。)为什么吃 这些东西?(因为“我”饿,饥不择食。)为什么“饿”?(因为“穷”,没有东西吃。)那么写“馋”实际 上是为了写什么?(写旧社会穷人的命运,反映旧社会的黑暗、不公。)这样一组问题的提出,就能够让学生 清楚地知道这个地方的写作意图和作用。实践证明,穿插了这样的提问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往往分几个步骤或几个部分进行,这样,部分、步骤之间就需要过渡。比如分析课文 与总结写作特点之间,讲解内容与分析语言之间,这些过渡性的语言,也可以进行预设,以求做到自然、严谨 。
    三是问题应答语的预设。这类口语的预设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最多的。一般来说,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 课后思考、练习,都应该进行应答的预设。这类预设性语言较普通,易准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与预设语相比,随机语则要灵活得多。随机性语言,主要有启发诱导语和课堂激励语两种。有时对一个问 题的启发诱导,原先设计的表述没有效果,即所谓启而不发,这时就要求我们随机应变,改变原先预设的语言 ,换用另外的语言表述,灵活地进行启发诱导,直到学生能够接受并做出反应为止。
    比如在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里面有两段神话故事,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两处形象说明的作用 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反应不热烈。我感到同学们可能不清楚“形象说明”这个概念,于是换了一种方 式提问:这两个神话故事分别说明了死海的哪方面情况?同学们立刻作出回答:一个故事交待了死海的浮力特 别大的特点;一个故事解释了死海的成因。我接着问,这神话是不是真实的?(回答:不是。)我再问:既然 这神话没有科学依据,不能真实准确地说明问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弄清了这样写的 作用,即:可以形象地说明被说明对象的一些特征,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兴趣。至此,我根据 学生的理解,明确:“这种运用神话故事或其他生动形象的事例、比喻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就叫形象说明。它 的作用就是增加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
    另一种随机性语言就是课堂激励语,这种激励语当然得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对于程度不同的同学使用 激励语应该有所差异,对于同一个同学在不同问题上的表现,也应采取不同的言语策略。比如,我到一所县中 学借班上公开课时,让同学们举例说明“以物喻人”的方法。有个同学在回答时,她举了“用园丁比喻老师” 之例。我首先肯定这个比喻的形式是对的,接着说:“这里的园丁是物吗?园丁也是人。看来我们这位同学有 点大意失荆州了。”虽是否定性评价,但因为用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褒扬性话语,这位同学就不至于难堪。 在后面的听课过程中,这位同学一直很认真、很投入。还有一位同学举例说:“用桑树来比喻老师”。我愣了 一下,听课的许多老师也感到突然。但我立即稳下来,说:“这个比喻很奇特,有一定的道理。你能不能再给 大家说说两者的相似之处在哪里?”那位同学回答说,桑树和老师都能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并对此作了较好 的发挥。我立即予以表扬:“这位同学刚才作了一段很好的口头作文,如果再加加工,拓展一下内容,写出来 ,一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如果愿意也可以把文章寄给我看看。”这种随机性的激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更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然,这里对预设语和随机语的分类,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作出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预设语与随机 语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错使用的。如果只有预设语而没有随机语,那教学口语就会流于死板、呆滞; 如果只有随机语而没有预设语,教学口语又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缺少支撑的骨架。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将 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口语既严谨又灵活,是我们教师应该把握的口语技巧。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