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阅读教学中“美”的有效教育

  2009-05-01 14:17:49  
略论阅读教学中“美”的有效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略论阅读教学中“美”的有效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翻开现代语文课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页页美丽的插图,细读内容:儿歌、韵文、古诗、寓言故事……语句优美,展现的是一个个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我们应怎样来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呢?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意境。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

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升国旗》这首儿歌蕴涵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教育。这课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看图导入,感受形象。课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图,问: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争先恐后举起了手。2、借助录象,进入情境。认识了国旗后,我又播放有关国旗的录象,让学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国旗,达到爱国旗的思想教育。3、模拟升旗,体会感情。当课接近尾声时,我通过模拟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树林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时,尽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一开始,我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树林里去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命?”“动物”、“绿色的树林”、“可爱的生命”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到树林里去看看”更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这样,既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又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当学完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时,我说:“小朋友,你去过树林吗?你听过吗?用心听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吗?为了听,为了看,为了欣赏树林里的生命的美丽,我们只有融进了树林,才能听到树林中许多美的声音,认识树林中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美的感情再来体会一下生命的可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感悟,一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点燃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