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

  2009-05-01 14:09:48  
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 关于中学生听课记笔记,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个问题,且是个不小的问题。从微观 上看,这里头关系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从宏观上看 ,又涉及到科学精神的有无、治学态度的优劣等与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的大问题。具体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

    关于中学生听课记笔记,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个问题,且是个不小的问题。从微观 上看,这里头关系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从宏观上看 ,又涉及到科学精神的有无、治学态度的优劣等与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的大问题。具体说来,有三个问题 需要澄清和解决。
    第一,学生听课到底要不要随听随记?这大致没有什么分歧,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要记。笔者也认 为非记不可。常言道:好记性不及烂笔头。伟人毛泽东的一生都在实践着前辈对他的教诲——不动笔墨不看书 。
    第二,听课笔记记在哪里为好?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学生也是老师教的)认 为要备一个专门的听课笔记。我自己在校读书时,老师也是这么规定的。现在,我每逢接手的从下一级学校输 送上来的新生,他们也大多已养成了同样的习惯。而我则主张将笔记记在书头,亦即课本上为好。因为记在书 上,一是方便(便于记、便于看、便于复习),二是快捷(原文的题目、词句不必抄写,只需把该记的记在旁 边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对照一目了然)。
    第三个问题是记什么,怎么记?这就更不统一了,往往是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而不去 顾及学生记不记,该记哪些东西,怎么个记法。有的老师边讲提示学生该把哪些东西记下来。却从来不管学生 记得到不到位。而我则认为指导学生记书头笔记是语文学法指导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 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对此作详细的科学的指导,且宜在初中或高中的起始阶段进行。
    先说记什么。
    我把语文笔记该记的内容大致分为十个方面,概括起来是两句话:
    注意释义补缺纠错记相关。
    划重提要标疑析难评优劣。
    再说怎么记,为方便起见,与上述该记的十项内容结合起来述说。
    1、注音。包括生字、容易记错的字、多音字的古文中的异读字。将汉语拼音记在被注的那个字的上边,并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同时注视所注的拼音。这样,一旦课文读熟,上述那些字的正确读音也就熟记在心了。
    2、释义。包括生词、多义词及部分含义较深或较隐晦曲折的句子的解释。在文言文学习中,注释的重点是 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而不必记录整个句子的译文。对一些较难较为关键的词理解了以后,翻译句子以至全文 应该是随口而出随笔而就的能力。因此,只记录教师口译的译文而不注释文句中关键性的实词虚词的解释,是 极不科学的笔记方法,对学习古文,对以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注释文字书写位置的原则是“就近”,即尽可 能记在被释词句的旁边,以便阅读课文时被注视。若注释的文字较多,原文旁边记不下或记下去因文字太多书 写太密而不清晰时,可记在相对较近的空白处,注释文字与被注文字之间可划一直线相连接。也可记录在课本 原注释的后面。但必须记在原文的同一页上,而绝不能记到另一页上去。
    3、补缺。即补充原注释的不完整之处。例如,高中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坚明约束”的注释为 :“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坚明约束”本来就是个难理解的短语,而课本 这样注释,学生仍难于明白。尤其是“约束”的注释,仅说作名词,那么具体解释为什么呢?我就让学生边听 边记,将原注的最后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再在逗号后面写上“条约、约定”字样,将原注补充成为:“约束, 名词,条约、约定。”这样既当即解决了这个词的含义,又为以后的查阅和复习提供了“在案”的记录。
    4、纠错。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包括选文以及选文的注释和练习的编写等,虽是经过了众多高水平的教材 编辑的反复斟酌,且有权威的语文专家把关,与一些课外阅读文本相比,质量高得多,但仍难免有个别的不妥 之处。如高中第三册《韩非子·五蠹》对“@①腊而相遗以水”中的“遗”字的注释为“遗,旧读wei,@ ②赠。”查《辞海》可知,“kuì@③”是“@④”的异体字,而“@④”又是“馈”的繁体字,“kuì @③”和“@④”现统一写作简化字“馈”。由此可见,“@②”是一个由“kuì@③”想当然地“简化” 出来的不规范的字,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简化字表》上查不到的杜撰的字。我在讲课时,把这一 情况一一向学生讲清楚,并要求他们自己去查有关工具书证实,并将课本原注的这一错误改正过来。这样做, 不仅仅是纠正了一个注释,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记相关。就是用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方法,补充记录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比如,高中 第一册开篇是李健吾的游记体散文《雨中登泰山》。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李的诗文,自然不知道李为何 人。我在简要介绍作者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文标题下的作者姓名后面写上“(1906-1982)现代戏剧家、翻译家 ,主要译作有《莫里哀喜剧集》等”。又,课文中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四句诗,其中“会当凌绝项,一览 众山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干脆在讲授课文之前先用十来分钟 时间介绍杜甫诗《望岳》的全文,并要求学生将这首诗及有关的注释用蓝红两种笔记录在课本《雨中登泰山》 标题上面的将近有半页纸的空白处。虽然,我还要求学生当场背诵这首诗,但过后仍有可能遗忘;一旦遗忘, 翻开课本便是。
    6、划重。即用直线、水浪曲线或圆圈划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如散文中表文眼的句子,议论文中表明 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单元知识短文中的一些要点。还有,注释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该划出来,以便引起重 视。
    7、提要。即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提示课文或段落、或句子的要点。这一工作常常与上述第6项结合起来进行 ,先在原文上作上线条、小圆圈之类的标记,再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要提示的文字。例如,目前通用的高中语文 教材每一篇课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个“预习提示”,这是教材编辑为方便学生预习而写的辅导性文字。我要求 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先从编辑写的“预习提示”入手,以便把握预习的重点,然后再根据“提示”去预习正文 。当然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将顺序倒过来试试,以考察自己的阅读水平,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不管采用哪一种顺序,“预习提示”的同时,要学生在旁作上提示性的文字。当然,这已是对“提示”的“ 提示”了,故应极为简洁。《雨中登泰山》的“预习提示”共有四段文字,我指导学生在各段旁分别写上了“ 体栽和主题”、“写作特点之一,景物特征”、“之二,线索和顺序”、“之三,角度(远、近,动、静,俯 、仰,全景、局部)”。这样,“预习提示”所述的课文要点就概括、凸现出来了,学生自然会了然于心,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越读越薄”的技巧。又如,上文第6点提到的散文的文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等语句,光划 出来是不到位的,还必须在旁注上“文眼”、“中心论点”之类的文字。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