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段落分析法应该休矣!

  2009-05-01 14:09:13  
高中语文教学:段落分析法应该休矣! 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还是高考语文阅读试卷的抽样调查,我们都感到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尽 如人意。学生不单不会概括总结较为复杂的语言材料,更不会准确地辨析其中微妙的句间关系。至于会不会运 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阅读,准确地获取其中的语言信息,则更没有去注意。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高中语文教学:段落分析法应该休矣!

    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还是高考语文阅读试卷的抽样调查,我们都感到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尽 如人意。学生不单不会概括总结较为复杂的语言材料,更不会准确地辨析其中微妙的句间关系。至于会不会运 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阅读,准确地获取其中的语言信息,则更没有去注意。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 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更多地用了段落分析法,而没有注意教学是否符合科学性。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就是单一固定的“教学八股”,其内容无非作家作品、字音、字词、诵读朗读 、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练习巩固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这种八股模式实在是“满堂灌”的一个巧 妙的变种。因为其中的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操作和执行的,并没有真正以发挥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为根本目标。在整个这样的教学环节中,仿佛教师是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认知而不得不采取的 方法,但是,这样的教学结果无疑以牺牲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到最后,学生既读不懂语言材料中的“ 微言大义”,更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内容,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这里,我们假设教学“八股”的“作家作品、字音、字词、诵读、朗读”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并无不可 ,那么,剩下的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重要几个环节了。而这几个环节实质上并非从学生的 内化学习倾向进行考虑,自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就有如蜻蜓点水,水上飘萍。它的弊端是十分显著的:
    其一、在以这种教学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教学中,学生被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来对待,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可 能和机会,老师教什么,他才学什么。即使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不同认知方式理解了课文,但在长期的课堂 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得不面对四五十张不同的面孔,只能采用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因而,学生的个性化认知 优势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天长日久,只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阻碍了自己思维能力的发 展。
    其二,段落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局部认识法,也即是部分学习法,“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 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学习,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1]它的优越性在于:学生能很早地了解到自己 的进步情况。对所学材料中不同难度的段落或部分,可以付出不同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是有前提 的。首先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者越聪明、越成熟、越有知识经验,运用整体学 习的效果越好;反之,运用部分学习的效果好。”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本来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可是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青少年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到 了青年初期,思维能力基本上接近于成人的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更多是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开 始能以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基本上能掌握辩证思维 规律。”[2]所以当我们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时候,也就是阻碍他们发展的时候。其次,要看学习的内容:“ 逻辑性强的、有意义的材料,整体学习有效;无意义的材料部分学习的效果较好。长而复杂的材料,宜用部分 学习,短而简单的材料,则宜用整体学习。”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高中语文教材,那么,如果不考虑提高学生的 思维素质的话,很少有几篇文章是适合用部分学习法的。因为,尽管是文学作品,它们依然有很强的逻辑性, 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而这一点正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色。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就能避其所短,扬 其所长。第三,要看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时部分学习效果好,分散学习时,整体学习效果好。”[3]这里的 集中学习当然不是指集中在教室里学习,而是指集中众多的知识内容而言。就单篇文章而言,它当然适宜用整 体学习的方式了。而事实上,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用整体学习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很多作 品,不用教师特别讲解,学生就能深入到作品的本质。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在讲授时往往没有少费精力,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原因是我们习惯于段落分析而忽略了整体阅读,这样学生只注意到了局部的知识,没有把他要掌握的知识放在 一个体系里,因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注意到,文章既然是记念刘和珍的,那么,我们 只需找出刘和珍的有关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就能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强 化。如夏衍的《包身工》无非写的是我国二三十年代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政府相勾结,剥削压迫中国工人的事实 ;我们只需把包身工放在一个历史的环境里,设计几个问题,教学中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如包身工产生的历 史原因是什么?包身工在日本纱厂里受到哪些非人的待遇?它反映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 现象持什么态度?等等,把握了整体,再去挖掘深处的内容,则水到渠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说得 清清楚楚,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评价的理由,文章的内 容也就完成了一大半。《装在套子里的人》题目昭示得十分明白,我们只要找出有关的“套子”,则套中人的 形象一目了然。《拿来主义》,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明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 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全文亦就达到了提纲挈领的目的。因为这里的“闭关主义”是“ 送去主义”的前提,“送去主义”是“送来主义”的前提,所有这些主义无一不意味着“拿来主义”产生的必 然性。《雨中登泰山》找出“登”的过程和有关“雨”的细节,全文的大概也就差不多了,根本用不着一段一 段地进行分析,中间泰山松的描绘不过值得一读而已。《长江三峡》的内容亦十分清楚,无非三个“峡”。文 章记叙得也有条有理,无需讲解,学生自能读个大略。怪就怪在,像这种文章,我们还要花大力气去饶舌,而 不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内部去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小看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认知阶梯,让学 生自主地去钻研,故而使他们一天天地失去了提高思维素质的机会,当然阅读技能就不能得到发展了。而思维 素质的综合发展乃是导致认识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
    心理学认为,不同感觉器官接收下来的信息,是反映事物各种简单属性的感觉模式,它们作为视觉、听觉 和触觉等感觉的神经冲动,可以会聚到同一个神经元上,进行跨感觉模式的信息加工,结果形成一个反映事物 整体性质的知觉信息。这个知觉信息的加工就叫做整合。由整合可知,感知觉神经回路可以从各种感觉模式的 信息中进行概括和抽象,并能形成一个跨感觉模式的概念。可见,整合是一种带有概括性的综合整理,形成的 是比简单感觉更高层次的整体性质信息。人脑思维概括能力与知觉整合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缺乏整合操作人 们就无法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这一点已为脑科学家和临床诊断所证实。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