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客观规律做好德育工作

  2009-05-01 13:58:50  
遵循客观规律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 位正在得到改善。根据当前实际,急待解决的是如何使德育工作科学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德育工作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入耳入心,具有很强的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遵循客观规律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 位正在得到改善。根据当前实际,急待解决的是如何使德育工作科学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德育工作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入耳入心,具有很强的有效性。
    根据古今中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理论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积极探索,欲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必须注重以下 四个方面:
    (一)明确知、情、意、行内在联系,重视知、情、意、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 关系极为重大。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 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 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 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
    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 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 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 ,生惹是非。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 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 屈服强暴,变节弃义。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 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 并对人民有益。
    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 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 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 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
    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 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 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离不开各种有形的活动交往。学生在参加学习、文体、听报告,参观旅游和生产劳 动等项活动中,必然产生相应的交往,这些活动和交往,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 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 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 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
    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 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 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 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 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 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 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
    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 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 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 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 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 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 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认清德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始终如一地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工作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来自知识的逐渐积累,又来自对客观实践的亲自体验,因而必须长期培养 ,反复提高。比如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来自对是非善恶 与美丑的不断认识与体验。学生的行为习惯,更需长期实践,持续锻炼。实践证明,塑造正确的思想与习惯、 不能短期完成,改变错误的思想与习惯,往往需较长时间。离开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尤其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使之对工作 具有责任感;对集体、对同志无限关怀和尊重;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对劳动,具有热爱的情感;对共产 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总之,要使把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 度和科学世界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不同的思想影响,就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当前,西 方种种影响较为突出,一些腐朽的东西,经常侵蚀着学生心灵,他们的思想不可能风平浪静,而是波浪起伏, 有高有低,时好时坏,进退交织。面对学生的思想反复不应悲观失望,惊慌失措,而要深入调查,关怀体贴, 反复教育。鲁迅说:对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那种大发雷霆,严厉惩 办,灰心丧气,厌烦学生、斥之为“品质恶劣”不堪造就的态度与做法,只能危害工作,招致恶果。因为暴风 骤雨,可能带来湿润,但易摧残幼苗;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语,耐心疏导,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促进幼苗茁壮成长。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